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出土的涩胎半成品和传世的珐花、素三彩成品对比

——明代御窑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之正德篇(八)

2017年12月22日15:52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层出土呈窝状堆积的正德朝御窑涩胎碗、盘残片,这次的展览中也展出了几件拼接修复的涩胎的花盆、碗等,多为黄地绿彩类或矾红地绿彩类杂釉彩瓷的半成品。

该部分展柜背景图所展示的考古发掘的呈窝状堆积的正德朝御窑涩胎碗、盘残片图

涩胎锥拱云龙纹折沿花口花盆

明正德

高16.5厘米 口径24.8厘米 足径13.6厘米

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花盆折沿、花口、斜直臂、高圈足。盆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不施釉。口沿作二十出花口,外壁上、下锥拱两周如意头纹,腹部中间锥拱独角三爪螭龙,其间锥拱折带云纹。折沿下自右向左锥拱“正德年制”四字横排外围双长方框款。底部中心开一渗水孔。此花盆属于尚未施加低温釉彩的杂釉彩瓷器半成品。

涩胎堆雕狮子戏球纹渣斗式花盆

明正德

高19.3厘米 口径22.9厘米 足径13.3厘米

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此花盆造型源于元末明初均窑,呈渣斗形,撇口、阔颈、扁圆腹、圈足。外壁涩胎,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横排外围双长方框款。颈部堆雕双狮戏球图;腹部堆雕卷草纹,上、下堆雕类似水波纹;近足处堆雕蕉叶纹。花盆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底部中心开有一孔,用于渗水。

  此花盆纹饰凸起,系采用堆雕技法装饰而成。其制作工艺是:先在坯泥里掺入少量白釉浆搅拌成泥浆,然后用毛笔蘸取釉浆在坯体上堆出纹样,再进行雕刻,干燥后入窑烧成。实际上是属于黄地绿彩类或矾红地绿彩类杂釉彩瓷的半成品。

涩胎锥拱云龙纹碗

明正德

高6.2厘米 口径15.3厘米 足径4.8厘米

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碗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涩胎,锥拱戏珠龙两条,近足处锥拱仰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此碗属于黄地绿彩类或矾红地绿彩类杂釉彩瓷的半成品。

涩胎泥绘云龙纹碗

明正德

高8.6厘米 口径19.9厘米 足径7.9厘米

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胎体较薄,胎质洁白坚致。碗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壁釉下锥拱云龙纹,内底锥拱双圈,双圈内锥拱折带云纹。外壁涩胎,腹部泥绘云龙纹,近足处泥绘一周莲瓣纹。外底署青花八思巴文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汉译为“至正年制”。此碗属于黄地绿彩类或矾红地绿彩类杂釉彩瓷的半成品。

涩胎泥绘云龙纹盘

明正德

高5.9厘米 口径14.8厘米 足径15.6厘米

201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藏

  盘敞口、浅弧壁、平底、圈足。盘内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内壁锥拱赶珠云龙纹,内底锥拱双圈,双圈内锥拱“品”字形排列的三朵折带云。外壁涩胎,泥绘赶珠云龙纹。外底署青花八思巴文四字双行外围双圈款,汉译为“至正年制”。

该部分展柜背景所展示的故宫博物院藏正德珐花阿拉伯文佛像图香炉(局部)对比图

  珐花本来是山西晋南地区创烧的,景德镇学习过来的,跟山西的最大不同在于山西是陶胎,景德镇是瓷胎。

  珐字可以写成法律的法,也可以写成珐琅彩的珐,也可以写成粉花。它是从低温铅釉发展而来,但它的助熔剂不同,珐花的助熔剂都是硝酸钾,就是氧化钾,低温铅釉助熔剂主要是氧化铅,在不同的助熔剂里各种发色基础的氧化物的颜色就不一样。所以珐花里的孔雀绿、孔雀蓝、金黄色这些都是低温铅釉里没有的。另外它的装饰工艺特别有特色,是用沥粉的方法来装饰的,就是用一个泥浆袋,把泥浆装在里面,像牙膏一样往外挤泥浆,把图案的轮廓线用泥浆勾出来,使其凸显出来,先素烧,烧完以后按照需要填各种珐花釉,再中温烧一次,就成了珐花。

珐花象耳香炉

明正德

高17厘米 口径18厘米 足径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炉盘口、收颈、腹部略下垂、束胫、圈足宽浅,几近乎是平底。胎体厚重,内外施釉,里釉不匀,外底无釉。炉造型仿青铜器,珐花工艺装饰。腹部施蓝色地釉,一面饰一佛,佛两侧为阿拉伯文装饰。另一面,中间为阿拉伯文,两旁各有一佛,上面饰火焰纹。口、足和两象耳施孔雀绿釉,人物、面部、胸、腹部均无釉露出胎体,五官部位施白釉。

  珐花工艺是将泥浆装入袋状容器内,采用挤浆法将其从一端小口挤在陶胎上,形成各种细条形花纹轮廓,经高温素烧后,再在纹饰轮廓内按需要填以黄、草绿、孔雀绿、紫、白等色釉。底釉以蓝、绿两色较多见。

  珐花陶起源于元代山西南部地区,盛烧于明代,明代中期景德镇窑开始烧造瓷胎珐花器,造型以瓶、罐较为多见。装饰题材与山西地区珐花陶不尽相同,有的取材于当时青花瓷器中的人物、楼阁和佛教人物形象等。

  正德时期还有一个突出的品种就是素三彩,素三彩就是没有红色,或者基本不含红、含少量红都是素三彩,因为红色是荤色,其他黄、绿、紫、白都属于素色,所以叫素三彩。为什么说正德的素三彩烧的好?因为这个时期把这几种颜色色度把握的特别好,烧出来感觉特别柔和悦目,不那么浓烈,颜色搭配的特别好,现在再烧就出不来这种效果,所以素三彩是正德御窑瓷器特别突出的。

素三彩锥拱卷草纹长方六足花盆

明正德

高7.2厘米 口横23.6厘米 口纵15.2厘米 底横23.1厘米 底纵14.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方唇、直壁微斜、卷云纹底座下出六足。胎体较厚。盆内施白釉,口部施黄彩,口沿下锥拱双弦线并饰以绿彩。外壁锥拱卷草纹,填涂绿彩,余处施黄褐釉。底部塑成卷云纹底座样式,施以绿釉并以黄釉剪边,四角及正、反面居中各出一足,足作垂云头形。在花盆正面外壁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横排外围双长方框款。外底满施绿釉。各足端均平切,无釉,露白色胎体,可见所含少量砂粒。

  此花盆直壁微斜、卷云纹底座等做法使器物整体呈现出精致、稳重的特点。所用色彩经过精心设计,各种色釉发色略有不均,但整体色彩搭配协调,体现出这一时期制瓷工艺的特点。

矾红地绿彩锥拱云龙纹盘

明正德

高3.9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11.9厘米

1987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锥拱戏珠龙纹两条,间饰朵云,龙纹及朵云均填以绿彩,以黄釉为地,经焙烧再在黄釉上填矾红彩。外底署青花楷体“正德年制”双行外围双圈四字款。

  这种釉色是正德御窑极具特色的釉上彩创新品种——“黄上红”、“黄”与“皇”、“红”与“哄”谐音,寓意(黄)上洪(红)福齐天。其工艺为先高温烧成瓷胎然后浇上黄釉,以900℃左右温度烧成黄釉瓷,再用矾红彩咋混在黄釉上涂地露出纹样,经低温焙烧而成。

素三彩锥拱爱是会蟾蜍纹三足洗

明正德

高10.8厘米 口径23.7厘米 足距1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洗广口、深腹、束腰、平底、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洗内施青白釉,外壁锥拱海水蟾蜍纹,饰以绿、黄、白三色釉,口沿和三足施淡紫色釉。口沿下自右向左锥拱楷体“正德年制”四字横排外围双长方框款,框内施黄釉。

  素三彩一般系指含有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虹彩的瓷器。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红色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瓷”,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一定得有三种颜色。

  素三彩瓷器系受西汉以来低温铅釉陶影响、从明初景德镇窑烧造的不含红彩的杂釉彩瓷器发展而来。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此后,经历了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和清代康熙时期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高足碗

明正德

高12厘米 口径15.9厘米 足径4.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碗撇口、深弧壁、瘦底、底下承以中空高足。碗内施青白釉,外壁素三彩锥拱缠枝莲纹装饰,四朵莲花均匀分布,两朵以釉下青花描绘、两朵釉上填以黄彩,蓝、黄花朵相间排列,枝叶均施黄褐彩。高足外壁锥拱卷云纹,施以黄鹤彩。碗外壁、足外壁均用釉上绿彩作底色。

  此高足碗造型系从明早起高足碗发展而来,缠枝莲画法略作简化,釉下锥拱纹饰与天色均经过精心设计,各色釉发色虽略显不匀,但整体颜色搭配协调,体现出这一时期素三彩瓷器的烧造工艺水平。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