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艺术市场 生机勃勃
马克西莫夫 的《佛罗伦萨西诺里广场》
张立奎的水墨人物画
郑瑰玺的《胜地皆仙》
第22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简称广州艺博会)近日盛大开幕。本届博览会平台打造再升级,主会场展览规模保持30000平方米,总使用面积达到26000平方米,以“色彩视界·美学生活”为主题,吸引38个国家和地区的390家艺术机构携2万件艺术精品(包括当代油画、影像艺术、国画、雕塑、版画、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内的原创艺术作品)聚集广州。
博览会共设花城馆、经典馆、收藏馆3大展馆,推出12大主题展,继续发挥岭南艺术圈风向标和艺术市场“晴雨表”的作用。
花城馆中,花艺作品和绘画作品共同营造出一个别具新意的艺术空间。
一直以来,广州艺博会在展馆规划上都是稳中求新、以变求稳。今年的展馆设置延续了往年的策展思路,主题明确、注重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等多个方面的作品平衡;同时也重视展览创新,融合了广州城市元素,于今年的展览中首设“花城馆”。
“花城馆”以广州“花城”概念为展示主脉络,主体呈现“花城·花香”人文美学生活的广州形象,以广州花城为主概念进行定向创作,吸引了东西方的代表性艺术家及作品展示,如东方的代表性艺术家作品有:林风眠、张大千、关山月、刘大为、霍春阳、方楚雄等;西方的代表性艺术家作品有:毕加索、马克西莫夫等。
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参观人次最多的国家级、国际性、学术性、交易性的艺术博览会,展览一开幕,就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往欣赏,主题展览首次以城市主题命名的“花城馆”成为最热展馆,深受好评。该展区通过影像、装置、雕塑、绘画等艺术门类加之科技辅助,立体地呈现广州。其中,中央美院毕业的艺术组合“他们”以广州珠江新城小蛮腰中轴线为主题,专门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小蛮腰》成为最火作品。
放置于广州艺术博览会主会场入口处的大型五羊花饰装置艺术也极为吸睛。该作品由艺术家胡巍和老蓬联合创作。作品以“花城·超越”为设计主理念,立体呈现了五羊腾飞与超越,展现广州的文化自信、艺术活力,让富有个性、具有艺术价值、代表城市形象的装置艺术增加观展体验,深化“花城”概念,尽显“艺术的花城,美学的广州”的意蕴。
本土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谢楚余,则在“亚洲艺术盛典”活动现场展现了他的美人与花原作,还有一批研究生的花卉油画作品。谢楚余表示:“以花城·花香作为主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广州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而我应该算是广州艺博会的常客了。我那张反复被盗版的作品《陶》,真正公开亮相就是在这里。那件作品一完成,就被香港一名藏家收藏了,没有多少人见过真迹,但各种形式的盗版已经铺天盖地地出现了。为了让观众一识庐山真面目,我说服了藏家将作品回借到1998年的广州艺博会上亮相。那次展会上,想跟这幅作品合影的观众都排起了长龙。所以,我跟广州艺博会是非常有渊源的。”在这次亮相的六件谢楚余作品中,美人与花相映红,像《满福》中背景上的一抹簕杜鹃,很有花城特色;《月色》十几年前就已经非常有名了,画上的荷花也是广州最常见也最受人们喜欢的花卉之一。
广州艺博会的前身是1993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艺术博览会”,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举办的首个大型艺术博览会,在当时非常具有代表性,很能体现广州这种敢为天下先、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1996年,中国艺术博览会更名为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艺博会的22年沉淀也就是从这里算起的。
由于很多艺术品展会太过纯学术化,不重视市场效应,导致后继发展乏力。而广州艺博会一直以来有着精准的定位,即学术、市场并驾齐驱。特别是自2009年起,广州艺博会由广州艺时代公司承办执行,正式走向商业化运作之路。这一举动让艺术家真正面对市场接受检验,给更多的艺术家以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机会,这样更加符合经济规律,广州艺博会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同时,这一举措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快速成熟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艺术家不再将艺术和商业对立起来,对健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十分有意义。
一开始,传统书画市场火热,西方当代艺术为少数中国人了解,岭南书画也就成为广东的主流市场。而从2012年开始,广东藏家开始对当代艺术的收藏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广州艺博会在保证本土化的同时,还努力平衡艺术学术与市场的关系、艺术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的关系,全面实现了国际化。“今天广州艺博会‘立足本土·享誉国际’的定位,正是市场导向的结果,这一定位驱使着广州艺博会尊重和扶持本土优秀文化,使岭南文化与时俱进,适应艺术市场新的经营模式,融入新的发展格局,努力将中国艺术展示给全世界。”
据悉,上届广州国际艺博会规模超过30000平方米,参展机构350家,展出作品20000多件(套),观众数量25万人次,成交金额6亿元人民币,参展国家及地区达到35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