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明代御窑瓷器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之正德篇(一)

2017年12月13日14:16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结束了弘治篇的内容展示,今天咱们一起来看《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弘治、正德瓷器对比展》之正德篇。正德御窑瓷器共分为五个单元部分:第一单元 清新优雅——青花、釉里红瓷器、第二单元 色彩缤纷——五彩、斗彩瓷器、第三单元 古朴雅致——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第四单元 五光十色——颜色釉瓷器、第五单元 影响深远——后仿正德朝御窑瓷器。

正德御窑瓷器展厅进门展示的青花瓷画

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16年,是明代近300年历史中最能闹腾的一位皇帝,历史上认为他是一位昏庸、荒唐、不正常的皇帝。但是正德皇帝也有很好玩儿的一面,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很小就能背《古兰经》,对伊斯兰教、藏传佛教都很感兴趣。正德皇帝对瓷器烧造也感兴趣,这一朝是明代景德镇御窑瓷器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了成化、弘治朝御窑瓷器胎体轻薄、造型较少、装饰疏朗等特点,而变得器物胎体趋于厚重、造型逐渐增多、装饰偏向繁缛等。

正德朝御窑瓷器品种多达20多个,少于成化朝,但多于弘治朝,其中尤以孔雀绿釉青花、素三彩、孔雀绿釉瓷等取得的成就最高、最受人注目,堪称傲视明代御窑瓷器的名品。正德御窑瓷器在装饰上的最显著特点是大量使用阿拉伯文、波斯文作为装饰。以八思巴文署四字年款(意为“至正年制”)亦为明代各朝御窑瓷器上所仅见,呈现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正德朝御窑瓷器上独有的文化符号,成为学者热衷讨论的学术课题。

第一单元主要是青花和釉里红瓷器,青花瓷器是正德朝御窑瓷器中的大宗产品,因所用青料有所改变,致使该朝御窑青花瓷器具有承上启下之特点。

正德御窑青花瓷器造型比成化、弘治朝御窑青花瓷器丰富得多,因应社会需求而烧造的书房、客厅用器和寺庙用供器明显增多。所绘图案以龙、缠枝花卉、阿拉伯文、波斯文为主。所署年款既有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款,也有“正德年制”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仿款,更有稀见的八思巴文款。

除了白地青花瓷以外,正德朝还烧造孔雀绿釉青花、黄地青花、绿地青花、青花加矾红彩瓷等品种。正德御窑釉里红瓷器非常罕见,所见使用鲜红釉局部装饰的三鱼纹碗,釉里红发色虽不成功,但在肥腴的白釉衬托下,三鱼若隐若现,似在水中闲游,反倒耐人寻味。

青花海水应龙纹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厘米 口径14.9厘米 足径1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状,长颈、折肩、圆鼓腹,足部外撇并分为三层。颈部、腹部和足部两侧各置出戟。口内绘蕉叶纹,外壁颈部和腹部绘海水应龙纹。足部上层绘云纹、中层绘应龙纹、下层绘海水纹。外底以矾红彩书一“禾”字。

青花缠枝莲纹出戟尊

明正德

高21.7厘米 口径15.3厘米 足径1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尊口呈喇叭状,长颈、折肩、扁鼓腹,足部外撇并分为三层。颈部、腹部和足部两侧各置出戟。口内绘蕉叶纹,外壁颈部和腹部绘缠枝莲纹。此尊与本书图版159明正德青花应龙纹出戟尊造型相同,大小相若,仅纹饰有别。

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

明正德

高25.7厘米 口径3.8厘米 足径7.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直口、圆唇、长颈、溜肩、鼓腹、高足外撇,平底。近口沿处均匀置六管,其中一管残缺。颈下部和腹部各置六条出戟。通体青花装饰。近口沿处六管上均绘灵芝云纹,间以云雷纹。颈中部自上而下绘云雷纹、如意云纹、蕉叶纹。肩部绘“壬”字形云纹。腹部六个出戟间隔处各饰一圆形开光,开光内书写阿拉伯文,周围衬以变形如意云纹。近足处上、下分别绘仰、俯蕉叶纹。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瓶造型规整,融合贯耳瓶和出戟瓶的特点,器形独特。青花发色纯正,并以阿拉伯文作主题纹饰。正德皇帝崇信伊斯兰教,因此,正德朝御窑瓷器大量使用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作为主题纹饰。所饰阿拉伯文,一般都是《古兰经》里的语录,如“一切赞颂都归于真主”“真主真伟大”“赞美真主阿拉”等。

斗彩阿拉伯文出戟瓶(锯口)

明正德

高23.2厘米 残口径3.2厘米 足径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瓶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足部外撇,平底。通体斗彩装饰。颈部自上而下分别绘回纹、卷草、下垂莲瓣纹等,并置六条凸起的长条形戟,出戟上涂青料。肩部绘四朵“壬”字形云。腹部置六条凸起的长条形戟,出戟间六个圆形开光内均书写青花阿拉伯文,开光周围衬以斗彩如意云头纹。近底处绘如意头纹和下垂莲瓣纹。外底素胎无釉,底心微上凹,修底旋削纹清晰可见。此瓶系因口残而锯口的形体不完整器物,完整器形状可参见本书图161.

这件出戟瓶看似是完整的,其实原物是与上一件青花阿拉伯文出戟瓶一样的,在回纹那个位置断掉了,断掉之后又把它磨平就变成了现在的状态。之前拍卖市场上出现过这样一件完整的斗彩瓶,这叫出戟贯耳,突出来就是出戟,这个贯耳是六个耳朵,这件是故宫博物院藏,景德镇也有出土。这些瓷器都属于伊斯兰风格。

青花阿拉伯文烛台

明正德

高24厘米 口径6.9厘米 足径1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烛台分上下两节,上层由细圆柱支撑小盘,下层由喇叭状外撇高足支撑大盘。通体青花勾莲纹,开光内书阿拉伯文装饰。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此烛台系原陈设于紫禁城内毓庆宫区正殿惇本殿一条案上的一对正德款阿拉伯文烛台之一。毓庆宫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代为太子宫,乾隆帝、光绪帝等都曾长居此宫。

青花阿拉伯文盒

明正德

通高7.8厘米 口径16.5厘米 足径16.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盒呈圆形。平顶,上、下子母口扣合。通体青花装饰。盖面如意头纹和三角形几何纹,中心双圈内写阿拉伯文。盒与盖侧面纹饰相同,均为如意头纹与三角纹组合而成,间以双圈,圈内书写阿拉伯文。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

明代正德朝御窑瓷器上常见阿拉伯文装饰,看成此朝御窑瓷器的显著特点之一。

青花云龙纹绣墩

明正德

高34厘米 面径2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绣墩呈鼓式,中空,座面微隆起。外壁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钉。两侧对称置辅首。通体青花装饰。座面中心绘花卉纹,外围狮子滚绣球纹。 外壁以鼓钉将器身纹饰自然分割成三部分,上为云肩内绘折枝莲纹,中为海水江崖衬托云龙纹,下为海水江崖天马纹。

此绣墩纹饰画风自然,青花有晕散现象,色泽蓝中泛灰,反映出正德民窑青花瓷的风貌。

正德时期的造型比弘治时期更加多样化,这件绣墩的造型在正德以前是很少见的,到正德时期才开始烧制这种绣墩,其实并不好烧,因为里面是空的,很容易塌陷,烧造的难度很大。

青花阿拉伯文笔山

明正德

高13厘米 长20.4厘米 宽5.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笔山呈五峰山状,与长方形须弥座相连。通体青花装饰。两侧满绘卷云纹,圆形开光内书写阿拉伯文。底座各边饰拐子纹。外底中心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两侧各开一银锭气孔。

笔山是用毛笔写字作画间隙搁置毛笔的用具,有木、铜、珐琅、玉、石等各种材质。瓷质笔山以明、清两代烧造较多。

青花阿拉伯文盖盒(残)

明正德

残高10厘米 口径24.5厘米 足径23.8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盒残破、变形,但仍能看出其呈长方形。附盖。上、下字母口扣合。盖与盒身因烧成温度过高而造成粘连。从残破处可以看出其胎质致密,呈浅灰白色。通体青花装饰。盖面正中绘青花双方框,框内书写阿拉伯文,方框四角绘如意云头纹。盖面两端青花双圈内书写阿拉伯文,四周绘如意云头纹。盒身四面绘菱形双框或双圈,其内均书写阿拉伯文。四周绘卷草纹。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外围双方框款。

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就已经烧造具有伊斯兰文化元素的器物,这些器物主要用于赏赐或贸易。而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教影响,这个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造了大量书写阿拉伯文的器物,经学者考证这批器物均属于宫廷用瓷。

说到风格多样化,还有一个方面是方形器开始变多了。过去讲一方顶十圆,方的瓷器很难烧制,容易变形、塌陷,青花阿拉伯文盖盒这样的方盒子有一件传世品在香港的一位藏家手里。这次展出的这件是窑址出土的废品。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开始趋于复杂,造型开始趋于厚重,装饰上又繁缛。成化弘治时期的造型则是舒朗俊秀为主,造型上也很俊秀,而正德时期就开始向晚明风格转变了。

青花阿拉伯文栏板(残片)

明正德

长37.4厘米 宽33.4厘米 厚1.7厘米

2004年江西省景德镇市御窑遗址出土,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藏

残片,可看出是四边形,青花双圈内书写阿拉伯文,四周饰缠枝莲纹。背面涩胎。

(责编:潘佳佳、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