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许钦松:思想有高度 才能画出时代大气象

2017年12月12日08:57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思想有高度 才能画出时代大气象

  《高山流水》 陈良宗

  《月上天山》 许钦松

  《南粤春晓》 许钦松

  近日,“思无尽——2017年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高研班教学成果展”在广州南岸至尚美术馆举行。

  作为中国美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许钦松在个人山水画创作上取得了辉煌成绩——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中美两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外厅合影,其背景上的山水画大作就是许钦松的《南粤春晓》。

  但这么一位山水画大家,却从不高坐于艺术殿堂的云端,尤其是近年来,他更是积极地参与到培养后备人才的教育工作中。当下,从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工作室毕业的学员已经有三届了。同时,他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导师,招收山水画实践类博士生。

  借展览之机,记者就山水画实践类博士的培养、《南粤春晓》的创作等话题,与许钦松进行交流,以期深入揭示当代山水画创作的“生长点”。

  艺术更要走在创新前头

  广州日报:在教学中,您会特别注重什么呢?

  许钦松:作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先学习。以中国山水画来看,学习重点一是传统、二是自然这两大块。有的高研班画家,在学习传统方面比较弱,我就会让他多补这一方面;有的在学习自然方面有欠缺,就要让他多师法自然,多进行写生;有的传统已经学得比较深入,但是跳不出来,就要鼓励他追求自我风格;有的是从西画转到中国画上来,画来画去都像素描,就要把他调整到真正能够进入中国画的语言系统,能够找到中国画的感觉……除此之外,我会特别强调创新,告诉他们从当我的学生开始,就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的理念是要培育的,不是生来就有,必须有这个意识去创新。所以我带的学生,你可以学习我的技法,临摹也好,琢磨也好,体味里头的妙处,但不能画出来跟我一样。这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学生像我的,个别有一点点痕迹,但面目基本都是他们自己的。建造个人风格,这本身就有新的意味在里面。创新是新时代的主题,覆盖方方面面,艺术更是要比别的走在前面。

  广州日报:您觉得教学过程对您自己的创作有促进吗?

  许钦松:教学要转换一下角色,迫使自己将创作实践系统化,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变成可传授的经验,这对一名画家来讲,是很有好处的。另外跟年轻学生们在一起,是一个互学互长的过程,对我也有启发。尽管学生们的东西,很多时候不是太成熟,但显现出某种特别不一样的特质,让我受益。另外,由于教学需要,我要带他们出去多写生,这也会让我对大自然保持敏感度,获得更多鲜活感受。

  广州日报:您一般带他们去哪里写生?

  许钦松:广东省内也有,大西北也有,但去得最多的是太行山。因为太行山的整个地貌、结构,能够给山水画创作带来很多思考。当然,南方的山,绿树覆盖,山石基本不会裸露出来,也有助于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所以,各处都会去走走。

  画到最后看的是思想高度

  广州日报:目前,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已招收了几名山水画实践类博士?

  许钦松:我是第三年招收博士生了,第一年没招到,第二、第三年各招收了一位。一位是陈水兴,他原是广州美院中国画系的青年教师,是广东第一位考上山水画实践类的博士,可谓零的突破;一位是郭楚开,也是全国各种比赛中获得不少奖项了。

  广州日报:我们经常说,中国传统画家的文化修养都很高;但也经常有人认为,画画好的人未必读书读得好,未必就能考上研究生,在您看来,博士阶段的学习,对他们的创作能起到什么作用?

  许钦松:博士论文的要求很高,导师们会让学生看很多书,了解很多东西,获得丰厚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理论修养。你要过得了这个关,就必须对自己高要求,大量进行阅读,这确实会让人眼界高起来。当然,对一位画家来说,这三年的学习,效果未必会立竿见影,只是拉长了时间来看,一定会起到好的作用。

  广州日报:譬如您给博士生开的书目,会侧重历代山水画论之类的典籍,还是什么?

  许钦松:其实历代画论之类的,应该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已经研习完毕了。到博士生阶段,必须从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入手进行学习研究,把学问打通了来做。

  广州日报:就是说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许钦松:对。思考问题已经不是停留在绘画本身了。比如说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观察艺术。画到最后,看的是思想高度、精神内涵。

  历史上,能够被记住的名家大师,都有很高的理论素养。远的,譬如石涛,近的,像王肇民先生,虽然只留下了薄薄的一本册子,但那都是思想的精华。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很难成为高峰。

  广州日报:单靠绘画天赋是有局限性的,是吗?

  许钦松:画家绝不能只锁定在技艺这一块,支撑他走得更远更好的,是他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高度。就像我们今天所处的新时代,如果一位画家有充分认知,就会知道自己的艺术该往什么方向走,该有什么样的气象了。

  《南粤春晓》强化升腾感觉

  广州日报:说到创作的思想高度,很想了解现在挂在人民大会堂万人主会场外厅的《南粤春晓》,当时是怎样创作的?

  许钦松:2007年7月,我接到创作邀请,让我为这个很重要的位置画一幅画,没有题材方面的要求。接到任务后,当然是兴奋,作为广东画家,能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展示自己的作品,而且三楼就是关老和傅抱石先生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那真是无比开心。但要画什么,怎么表达?却是个难题。平常我最拿手的是画大西北的高原、大山。如果不动脑筋按着惯常的手法去画,也可以。但我不想这么去做。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表在春天,科学发展观的发表也在春天。而且,广东的春天是温暖的,万物成长最为生机勃勃,所以,经过几个月的构思,我锁定了《南粤春晓》的主题。

  另外,这张画不能画得太安静,要呈现出万马奔腾、蒸蒸日上的感觉。南方的云、南方的雨,正好可以强化这一升腾的力量,恰好也跟我们改革开放的精神内涵和气象相吻合。

  广州日报:其实就是说要有思想高度支撑,要跟时代相契合。

  许钦松:对,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你没有这种意识,画出来的东西就可能就很一般了。像关山月先生和傅抱石先生合作《江山如此多娇》时,两位前辈没有画某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把中国的地形地貌特征,概括性的表达出来,远处有雪山,近景是南方比较清丽的树木、流水,还有长江黄河的气象,所以,考量一个画家对山水画的把控能力,就是必须思想性、艺术性都好。

  广州日报:您的《南粤春晓》因为有着写实性的依托,所以看起来不会空疏,您有没有到具体某个地方写生?

  许钦松:我对广东的山山水水都了熟于胸了,笔下已经能够融会贯通。而且我画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将岭南的山水作一个综合提炼。

  广州日报:那您修改过吗?

  许钦松:小稿完成后,用一个多月时间一次性完成的。《南粤春晓》高2.5米,宽5米,体量挺大的,为了整张画作能够气韵连贯,我订做了一张10米宽、3米高的大纸。那时候,每天持续画六七个小时,好在年轻时是跑步健将,才能支持下来。(记者 江粤军)

  名家解读

  《南粤春晓》

  在继承方面,作品延续了岭南绘画一以贯之的关注现实的艺术精神,准确地把握住了岭南自然物象的物理、物情、物态,以巍峨旖旎的山川和吞吐大荒的云气,表现出浓郁的南国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超越方面,作者将岭南绘画注重“精”“巧”“细”“美”的审美意识与北方绘画注重“厚”、“大”、“拙”、“雄”的艺术特征相结合,把南方画风的细腻敏察与北方传统的豪放旷达相结合,大气势的丘壑组织、大场景的空间营造和细致精微的物象刻画,超越了岭南绘画写生式的真实,把“大”和“远”的美学范畴融合为一体。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南粤春晓》成功之处在于画家以写实性的笔触铺叙了岭南秀丽壮阔的河山,由近及远的红木棉、松杉及榕树呈现了岭南茂密的绿色植被,中景的南粤峭壁与远景逶迤连绵的南粤山脉表现了岭南雄伟壮丽的山势。

  但画家又不局限于自然山川的实写,为了充分凸显这幅山水画的空间建筑感,画面强化了中远景山脉从右至左向上倾斜的气势和近景从右至左向下再向画外展延的由茂林嘉木、巨岩幽涧所构成的外向斜线。这两种斜线以画面右下侧为起点,分别向上和向下张开扩散,由此构成的大三角形成了画面巨大的空间张力和雄伟气势。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尚辉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