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金奖空缺,都是名利惹的祸

彭庆阳
2017年12月07日10:39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小字号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评审没有不设奖、不名目繁多的。所以,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出现金奖空缺,这让许多人始料不及。众人开始质疑参评作者以及评委的水平,甚至对主办方不满。在参评的近四千件作品中,难道真遴选不出一件符合标准的作品?老中青三代参与者逾千人,代表了当前书法的创作水平,竟无一人折桂?

根据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要求,本届兰亭奖在奖项设置、评奖标准、评奖机制等方面都有所改革,比如对奖项“瘦身”,仅设金、银、铜奖20名。评奖评审活动必然存在竞技的特点,是竞技就难避免所谓不公开、不公平、评审结果引争议等现象,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事。

笔者以为,“金奖空缺”是一个天大的好事,是本届兰亭奖评审活动最大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一方面,我们在非议活动的同时,也应看到主办方在坚持阳光评审工作上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坚持宁缺毋滥的评奖态度;另一方面,“金奖空缺”折射出当下书法创作总体水平也亟待提高,这也是当今文艺创作普遍存在的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的表现。在浮躁的当下,难有高水平的书者和评委,在我看来,都是名利惹的祸!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书者也无须忌讳“功名”,完全可以以书法艺术作为谋生、发财与进入仕途的手段,如果实至名归,水到渠成,以正常的方式获取,也就无可非议。然而有些书者三观不正、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于是乎,书坛热闹起来:有权有钱者,可以狂砸豪金市场炒作;无权无势又无节操者,就从山寨社团批发纸扎的帽子戴着,像黑白无常一样行走江湖,坑蒙拐骗。而对于更多的书者来说,参加兰亭奖这样的活动是获取名利的最好途径。虽然每届的获奖者寥寥无几,甚至能入展都不容易,但万一入展、获奖了呢?那可就踏上了星光大道。所以一些参评者为一举夺冠,要么竞相模仿评委书体,要么在拼接粘贴、染色做旧等形式上下足功夫。更有甚者是搞权力攀附,利用他人为自己抬轿子、吹喇叭。以如此功利之心去创作,怎会有金奖作品诞生?

有人说“兰亭奖不缺金奖作者,而是缺一个金牌评委”,虽为一家之说,也说明评审制度以及评委在评判上是存在问题的。比如个别评委的手上功夫不强、知识面较窄、审美过于个性,如此自然难以服众,也不具备伯乐的本领。更有甚者,借“评委”的帽子来炫耀显摆、充填私欲,闷声发大财,也应引起警惕。我们常见有评委在大展赛前,穿梭于全国各地所谓“提高班”“冲刺班”“备战班”“速成班”等进行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传授。笔者对此弱弱地问一句,书法艺术是能速成、冲刺的吗?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对书法的发展不是促进,而是一种破坏。再者,评委的不辞劳苦走四方,真的是艺术担当和社会责任使然?恐怕并不完全如此。跟着评委学书法,这还是蛮有诱惑力的,对于那些欲参加展览的书者来说,这无疑是在进行“模拟考试”,在创作中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一些评委门前的学书者如蚁附膻、肩摩毂击,一派“趋时贵书”的景象。于更多的评委而言,其都是当今书坛的标杆人物,应慎言慎行,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慎者才能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评出货真价实的金奖。

对于名利,我们很难完全淡泊,如果没有超脱的心态、宽广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又怎能拿得起、放得下,看透想通?《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可以不为外境所摇荡。我等凡夫俗子虽难以做到,但也必须修身立德,不能被世俗名利迷惑眼睛、蒙蔽心灵、羁绊脚步。对于书法的学习、创作、研究,必须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要有敢坐、甘坐、善坐冷板凳的精神,并能一坐到底。假以时日,金奖还会空缺吗?

“金奖空缺”的现象值得每个人去品咂、思索,是否“我们走得太快,是该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了”?

(责编:鲁婧、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