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雾中——李成的《寒林平野图》
寒林平野图(国画) 宋 李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李成(919—967),字咸熙,又称李营丘。李成的一生是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中度过的。北宋建国后七年,他溘然醉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的某客舍,年仅四十九岁。作为一个英年早逝的画家来说,李成的传世作品可谓极为罕见,但他的画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李成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尤以画“平远”与“寒林”之景著称画史。据北宋《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李成画作共计一百五十九幅。其中,冠以“平远”画录九幅,冠以“寒林”画录二十四幅,占所藏画作总数百分之二十有余,其余均为描绘春、夏、秋、冬之景。宋人米芾在《画史》中评价:“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这种“石如云动”的山水笔法,成为后世画家传承李成笔法的重要风格标记。现存《寒林平野图》轴为绢本墨笔,纵137.8厘米、横69.2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此画的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御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上端有清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流传有序,应属李成的传世之作。
从这幅《寒林平野图》上看,画面描绘的是萧瑟的隆冬平野景色。近景两株长松亭立,古柏形如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中景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寒冬萧萧;远景烟霭空蒙而至天际,整幅画面给人一种空灵而又凄凉之感。清人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书中,他对《寒林平野图》的极高评价:“古木夭矫,雪色凛冽,寒鸦群集衰草中。暑月展之,如披北风图,令人可以挟扩,非营丘不能也。”这正是对李成最擅长的山水画笔法的诠释。尤其是图中所绘的树枝,无论粗细,均呈弧线曲形,将线条的力度发挥到最大程度,构成了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最优美的线条。
我们知道,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家的独家秘籍,它凸显出中国书画所具有的文化性,不论书家还是画家,都非常注重线条的力度。纵观李成的山水画笔法,可见他将勾线作为表现物象的最主要手段,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细品《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笔意锐锋给人一种清刚、淡雅的美感,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气足。所以,李成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同样给人一种秀润淡雅的审美享受。为此,史称李成“惜墨如金”。
史载李成师从荆浩、关仝,但米芾在其《画史》中评:“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叶树相似。”可见他是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在宋初李成、关仝、范宽“三家山水”中影响最大。可以说,李成之所以能够影响后世,成功之处就在其山水笔法的美感。众所周知,线条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李成山水画的笔法灵魂就在其线条之美,其笔法不仅能够表现出烟霭霏雾和风雨明晦的气候变化,浑然也能表现出大自然的山水之灵秀,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的特点。正如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营丘之制也。”
李成出身贵族,原籍长安(今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虽然李成的命途多舛,但在家世中衰时犹能以儒道自业,最终在中国山水画史上完成了一次飞跃。同时,他也绝非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前朝皇族后裔,或是死后成名的大画家。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道:“本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足见他的画作在当时已经闻名天下。不过,明人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宋时李营丘画,绝少真迹。”尽管两人的著述文字有相冲之处,但也证明李成生前的名气之高。孟元老著书时,李成已经去世约有一百八十年,董其昌著书时,已距李成作古六百余年,前者是以文学的方式写录,后者则以一个行家的眼光著录。从这个意义上看,李成在世的时候,仿他画的人已经很多。不言而喻,如果李成在当时画坛上默默无名,也不会有人仿他的画。故此,由北宋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评价:“时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又评:“至本朝李成一出,虽师法荆浩,而擅出蓝之誉,数子之法遂亦扫地无余。”毋庸置疑,李成生前就在同辈山水画家中具有至高的地位。
从李成存世的《寒林平野图》《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茂林远岫图》等画作来论,在他笔下的自然界中,其风物和花草早已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象,而是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人格化、精神化、情感化的象征。为此,宋人刘道醇在《宋朝名画评》中对其评价:“成之命笔,惟意所到。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他把李成的画列为神品。李成死后,他的画作更加难得,很多人模仿他的画几乎达到了乱真的程度。从这个侧面,也说明了后世对他画作的爱慕和认同。虽然李成的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但所谓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常被功利文人、士大夫所利用,特别是貌是情非的官僚士大夫阶层。
(作者为艺术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