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论中国新时代艺术的前进方向

一 山
2017年11月17日09:37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刻阐释,将对中国新时代艺术的要求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既需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吸取外来文化营养,更需与时俱进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文艺思想,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艺术的实践与思考,侧重从美术领域,浅谈对中国新时代艺术前进方向的学习体会。

一、不忘本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优秀传统艺术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观念模式,其本质是人与人、人与时代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一种文化关系,每个时代有特定的人文精神情境,随着时代不同而与时俱进。一要坚守命脉。中华文明创造了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种类,像书法、水墨画、剪纸、漆艺等,都可在传承中创新光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割断了“命脉”,就谈不上文化繁荣发展。为此,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既不搞低俗、庸俗、媚俗地模仿,也不简单照搬;既尊重优秀传统,又要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坚守好精神命脉。传承优秀传统艺术不是简单复古,更不是盲目排外,没有创新的传承叫“因循守旧”,没有包容性的艺术叫“自我陶醉”,处理好“守”与“变”的辩证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艺术和发展优秀当代艺术有机统一起来,推陈出新,形成中国新时代艺术的体系。比如,水墨精神是中国对世界艺术的独特贡献,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文脉之一。一方面我们应传承其精华,另一方面需探索其向当代的转化,敢于面对挑战,如从单一材料向多种材料转化,从意象到抽象转化,从书写性向绘画性转化,从二维空间向立体空间转化,从实体向虚拟转化,从静态向动态转化等,这一系列的转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至少能探索水墨精神在当代语境下转换的多种可能性,使水墨艺术产生出生生不息的多维度强大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探索中走向进入全球艺术语境,在世界文化进程中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传播创新发展中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指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二、吸收外来,融合世界各国艺术精华

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古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流派,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艺术的多样性、丰富性、融合性贡献了华彩篇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大国崛起更需要思想开放、文化自信。立足自身悠久的优秀历史积淀,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外来艺术精华,古今中外相互共存、转化,实现优秀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界文化是的多样性和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吸收、消化,同时转化吸收中重建“中国新时代艺术”,笔者认为,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论传统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都是一种表现手段,都可以共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都可以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实事求是,不唯方法论,有选择地做到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不唯地域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产生出的不同文化类型正是世界艺术丰富性多样性的体现,让世界更多元更精彩,凡是优秀的都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体现着一个大国的国际胸怀,更彰显着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中国新时代艺术既不是简单照搬复古的艺术,更不是西方意识主导下的艺术。只要我们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方向,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世界文化引进来”的历史使命,当前要利用好“一带一路”平台,积极开展对外艺术交流,相互吸收营养,就会走出一条中国新时代艺术新路子,就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三、面向未来,艺术共推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当今信息时代传播发达、人员流动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充分,艺术走向了无国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地域、国家的界限,体现在文化艺术层面上,其实质就是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相互借鉴。文化艺术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创作作品应该是不同民族文化共通共融的全球艺术语言。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适应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需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信息化时代艺术语言的全新视角,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推动信息化时代艺术语言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生力量。围绕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生动展开新时代艺术领域的新境界创作。笔者认为未来艺术趋势表现为:一是绘画为导向的艺术,如架上绘画、电子画等,这方面期盼更多借助电子技术创作出的好作品,与这个时代同步前进;二是观念为导向的艺术,如文本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希望这方面的创作不仅有深刻的批评性,更有方案性的好作品;三是技术为导向的艺术,如多媒体艺术、摄影艺术、影像艺术等,这方面期待绘画性的更多融合;四是消费为导向的艺术,如玩具艺术、卡通艺术、衍生品艺术等,希望它不仅体现艺术的生活化、大众化,更需提高艺术的水准。五是空间为导向的艺术,随着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计划加快,空间及公共艺术需求加大,希望在传统雕塑基础上,增加大新型雕塑的创作以适应现代化的进程。最后,要构建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共识的艺术评价体系。在中国,当下的艺术已经发展到可以完全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齐头并进的地步,其中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与国际整体的艺术概念和创作状况已经构成了平等的比较关系。要构建与新时代艺术同步的评价体系,当应在“不同”上下功夫,着重把握好“差异性”,在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共同价值理念下彰显中国艺术好声音、新力量。

四、人民至上,坚持艺术为人民的服务导向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大潮中,我们要坚持“三来”方向,必须落脚到坚定“艺术为人民”的正确道路,一是要处理好“三来”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来是命脉、是基因,外来是启发、是借力,未来是求索、是进步,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新时代艺术发展的新征程中,所以希望看到“三来”融合得很好的艺术新作品,既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为世界人民创造精神佳作,这才是大国的全球胸怀,这才是中国新时代艺术对世界艺术的新贡献。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根植于人民。社会主义艺术,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艺术。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来源于人民。服务人民是具体的,需要我们发挥好“艺术为人民”的育人功能、审美功能、聚心功能、觉醒功能等,使艺术变成真善美的强大推动力量。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广大艺术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中国精神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