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弘——寻根·长城写生计划采访

1. 作为发起人,可以聊聊寻根长城计划的初衷和设想吗?
作为一名从事水墨绘画三十余年的笔者,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绘画艺术前进道路上的彷徨与迷茫。从十多岁接触素描绘画至今,三十年来一直受西方绘画观念和意识的影响,注重画面形式、轻视笔墨品质,造型是西化的写实或抽象的审美意趣,并非是中国传统的意象造型。很多人只看到今天传统绘画艺术表面的脆弱与浮浅,却没有人关心在过去一百年里,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断裂与塌陷。或许我们的根脉已断,我们需要重新回归自己的文化传统。回归传统文化根脉的方式或许很多,而我选择从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长城文化脉络上去寻觅我们代代相传的文化,去探索我们逐渐遗失的根脉。而长城,是一条通往历史最近的路,是一条历史文化的博览长廊。于是我决定把明长城作为行走的主线,沿着长城一路前行,将长城沿线的古关古堡及古村落作为我们走访的地点,去走近历史,去感受文化,去思索传承。当我们攀登着原始的没有被现代人修饰过的长城,便能感受到真正的历史文化根脉的延绵不绝。当我踏上被历史风雨蚕食的残破沧桑,荒凉萧瑟的箭扣长城时,我发现今天的长城就像我们今天的传统文化,它虽然已经坍塌的断断续续,满目疮痍,但是它仍然延绵不绝,波澜壮阔,那浑厚,深邃,雄伟,博大的精神更加的摄人心魄。
2. 目前历时多久,进展的状况如何?
沿着长城持续在外行走已三十八月有余,自长城最东端的丹东虎山出发,行程近十万多公里 ,已抵达甘肃张掖境内,我们一路走来已是近一千多个日夜,我们收集了大量的长城、烽火台、古堡、关口、古宅、古庙、照壁、壁画以及我们在路上看到的各种壮观的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现状。这些东西都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的。从出发的那一刻,带着疑惑与迷茫,到如今的坚定与辛酸,风餐露宿的岁月,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偶尔让我们焦头烂额,却坚定了我们一定要走下去的果决之心。在长城沿线上,或许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最满意的答案,却已然有了最深切的体会。
3. 寻根长城计划实施的载体和形式有哪些?在整个计划里,你们是如何开展实施的?
我们主要是以行走的方式去亲身体验和记录。在出发之前,我有了行走长城想法的时候,就开始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信息,查找各个古关古堡,设计行走线路,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我买了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的大地图,把要去的地方都做上记号,我还有一本厚厚的关于明长城的文献,都随时带在身边。经过一年半的准备,我才带着团队出发,以文字、图片、影像的方式去记录并展示和分享给所有有缘人。除了我个人的微薄和微信之外,我们团队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乐途,百度分享一路精彩瞬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有许多平台主动与我们联系,帮我们宣传,主要是艺术类和旅行类以及人文类的刊物和平台。如今,我们团队有专人摄影,有专人整理照片,也有专人做文案推广,虽然工资很低,也很辛苦,常年在外行走,不论严寒酷暑,每天七点半起床,吃完早饭出发,中午在村里随便吃上带去的饼或方便面,偶尔运气好村里也能吃个饭馆,或者能找到好心的老乡帮忙做点便饭,晚上天黑才回住处,整理完资料都要过十二点,大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星期安排一天休整,用来洗衣服和整理资料。尽管很累,但是大家都非常卖力,每个人都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慢慢的得到了社会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认可。我们在路上除了关注文物保护和记录沿途现状之外,我们还尽力去帮助路上遇到的困难家庭,比如年迈的鳏寡老人,比如被病魔困扰的家庭困难孩童,我们也会发起修缮和保护一些古庙。但因为个人力量有限,所以偶尔也进行一些小规模的筹款,希望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士参与进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为文物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4. 在探访古村落和古长城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有哪些细节令你印象深刻?有什么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可以结合一些具体案例展开来讲讲。
要说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其实很多,我觉得每一段去过的长城,爬过的烽火台,走访过的古村落,都是特别的,都令我难忘。但有一件事使我及我的团队倍受鼓舞。就在去年过年的时候,我突然收到一则留言,他说他是助马堡的村民边玉,一直在大同工作,老家只剩下一位老母亲留在助马堡的老宅里,他过年本来想回去把老宅拆了建新房,但是从村书记那儿听说了我们,就关注了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然后深受启发,决定保护老宅,并且把所有走出助马堡能联系上拉在一起建了一个的自主保护家乡的微信群,希望依此能带动村里更多的人保护古宅,孝敬老人。这无疑是件非常让人开心的事情。我们影响了一个人,一个人又去影响了一群人,只有的传递与延续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希望和信心。然而,使人觉得触目惊心的事情也是很多的,主要就是所谓的修复修缮,那种不敬畏历史的翻新,简直就是一种破坏,好好的文物被破坏了,丢弃了,做成崭新的样子,完全不是一种修缮和保护,根本就是最大程度的破坏。比如在神木二郎山上我们就亲眼目睹了一件非常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在神木的二郎山上是一个有着近千年的全庙群,流传有序,文革期间破坏不严重。但是庙上的一些题名刻石却大多为新,我们以为是老的已经坏了,所以才被换成了新的。但是,我们在一处大殿的一间锁着的门缝里看见了一块老的题名碑,于是找到看守大殿的人,他已经在这里看守二三十年了,他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惊悚的事情,就是那块石碑是他偷偷留下来的。原因是神木几年前有个新上任的领导,他很会写字,于是就喜欢到处题名,也给二郎山的许多地方写了名字去刻,虽然名称没变,但是新刻的字装上去,就要求他们把旧的给扔了,他当时觉得可惜,觉得旧的字很好,就给安装工人说他回头去扔,安装工人觉得怪重怪麻烦,也就偷懒放那儿了,他就悄悄给搬进屋去锁着了,才得以保存。我看了那块老碑,确实是很不错的字,一块好好的明代的老碑刻,就这么差点被扔了,而别的地方换下来的,估计已经被扔了。可想,这种事情在其他地方必然也有,来个领导会写字,就自己写了想出名,到处去题字,把老东西给换掉了。
5. 你觉得这个计划,于你个人而言的意义在哪里?
对我个人来讲,“寻根?长城”这种以行走的方式去记录现状,去写生绘画的方式,除了能让我在绘画题材上有了更多更生动的造型布局之外,也在绘画技巧上不断的去反思去揣摩,从真实生活中汲取了更多的养分,使我的绘画这两年不论是风格还是色彩以及造型布局上,都有了一个新的局面,虽然我依旧在探索和革新,希望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理念和成果。其实话说回来,就算不将行走长城作为绘画写生的一种方式,我也觉得这个行走的过程对我意义深重。因为行走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在快乐与疾苦中去取舍去感知。而人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修行,修慈悲喜舍,修道法自然。
6. 有关传统民居和手工艺,以及文化遗迹的保护,在整个走访过程中收获到哪些特别的故事?
我们一路上都是故事,有为了爬到高处拍照而摔跤躺了两天起不来床的故事,也有看见非常好的老宅而欣喜若狂的故事,还有遇见许多困难老人我们极力去帮助的故事,有许许多多说不完的故事,这里就不一一和大家讲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共号,名字叫“张明弘寻根长城写生计划”。其实就在最近,我就与一位民间艺术家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她叫王春凤,是当地一位有名的剪纸艺术家,剪纸是一门优秀的古老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走访的时候无意到了她家,有缘结识了她,她家里贴着各式各样的窗花,红彤彤的十分漂亮,当得知都是她自己一点一点剪出来的时候,我十分震惊。于是萌生了与王春凤女士合作剪纸的想法。我跟她沟通,说希望我画图样给她,她来剪成当地窗花的式样,她非常愉快的就答应了。我画了两张图样,她答应让我们第二天去取,结果第二天去取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我画的图样完全变成了红彤彤的剪纸,非常的漂亮,她在剪纸的时候为了衔接得当加上了小鸟小花的图案,还在我画的驴和牛身上剪出许多花纹来,瞬间就充满了当地特色。而她却觉得我画的老汉就是活灵活现的陕北老汉,驴和牛都非常的生动,她非常的喜欢。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
7. 可以聊一聊,你们目前的发现和保护成果,以及未来关于寻根长城的更多设想?
你们目前的发现和保护成果,以及未来关于寻根长城的更多设想?
随着我们不断的沿着长城一路向西,自河北张家口进山西后,一直走到陕西榆林境内,这段路程古关堡得夯土堡墙保留的也相对完整,大多数的古堡还有堡门和瓮城。这是之前没有想到的。更让人惊叹的是在这些古堡里面的古寺庙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有着不同程度的坍塌和破坏,但是里面却大多都保存有十分精美的壁画,由于沿途很多民众只对于长城和古建筑开始些保护意识,但是至于壁画,更多的人还未有意识到它的文物价值,我们在山西大同天镇县水磨口古村里就遇到村民让我帮他们重画一座明朝龙王庙里的壁画,我去看了一下,古庙里得壁画除了年久的残破以外,图画清晰,造型严谨,勾线工整,色彩古朴。经过一番讲道理,最后达成协议,我们出资修缮龙王庙旁边的三官庙,并且把右侧的娘娘庙,中间龙王庙,左手三官庙,三庙合为一座大庙。要求只有一个,留下龙王庙的壁画。之后我招募了六位同行加上我们团队的成员,用了二十天才画完壁画,之后总算把龙王庙里的明朝壁画留了下来。寻根长城我想不计时间成本,再用两年时间走到嘉峪关,我将继续行走,更多视角的去关注长城沿线的那些古宅的现状和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将来成立一支长城文物保护基金。更多的去保护和记录长城沿线的古堡里面得那些古宅和古庙。让的古老的事物被保留下来,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不管是物质本身,还是物质上蕴含的文化,或者是一种精神,一种代表着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精神,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分享,去保护。寻根长城行走结束后,我们会做一个世界巡回展,让更多国家观众去了解真实的中国长城的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缤纷绚烂,让世界了解更多的长城文化,古宅文化,中国文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