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乾时期青釉系瓷器审美之浅谈

说到清代宫廷官窑瓷器烧造,有一人可谓举足轻重,他便是唐英。唐英是横跨雍正,乾隆两朝的督陶官,在他的管理下,景德镇官窑瓷器烧造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瓷器艺术巅峰之作。我们今天所讲到的五件拍品,便是在这一时期烧造的青釉系瓷器艺术珍品。
根据《浮梁县志》收录的唐英《瓷务示御稿序》所记载,唐英本人曾详细记录过自己前往景德镇御窑厂驻厂监造的全部经过。在《陶成记事碑》中有关于他经手监造瓷器的记事:“一每岁秋、冬二季,顾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桶。岁例盘碗杯碟等上色圆器,由二三寸口面以至二三尺口面者一万六七千件,其选落之次色有六七万件不等,一并桶装解京以备赏用。…… 一场内所造各种釉水,款项甚多不能备,兹举起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瓶尊例供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至大概。”
可见这一时期共有五十七种‘仿古采今’的釉彩烧成并进贡。这其中又可以细分为仿古和创新两个脉络,而提到仿古作品就不得不把青釉系瓷器这一宋代以来最受中国文人重视与喜爱的品种加以梳理。
所谓‘仿古‘部分,如果依照仿烧对象磁窑的年代不同,我们可以将之分成宋代和明代两部分。在仿宋代部分,主要还是以宋代的五大名窑与其他地方著名品种为主。包括铁骨官釉、哥釉、无纹汝釉、钧釉、白定釉、龙泉釉等等。这些仿宋品种在相关记录中都会加注有‘俱仿内发宋器色泽’,由此可知雍正乾隆官窑仿烧对象都出自于清宫旧藏瓷器,这一点也是文物鉴定工作的重要线索。此外有一段记载相当值得玩味。记录中还有一种“仿米色宋釉”的记载,描述记载到“系从景德镇东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款式”。可见唐英除了仿烧宫廷宋瓷外,曾经派人到景德镇附近窑址通过瓷片来仿烧,足以见得他对于仿古品种的专注与精益求精。
颜色釉作为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瓷器艺术中一个熠熠生辉的门类,除了从帝王人家到督陶大员的通力合作与严格选拔外,也离不开当时中国国内经济,政治稳定,人民生活富足的大背景。其实我们从一个时代艺术品的艺术高度和品味档次,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整个国家的宏观面貌。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5件中国嘉德2017年春季拍卖会瓷器板块的精品来再度品味当年的文人情怀与宫廷辉煌。
Lot 2816
清乾隆
仿官釉六方花盆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L: 27.8cm
花盆呈六方形,底设六如意形足,钻双圆孔,以泄水通气,形制古雅,通体满施仿官釉,釉质肥厚,开片细密,别有韵味,为乾隆御窑仿古意趣佳作。
清 邹一桂《花卉》(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花盆式样多样,材质多样,尤以康雍乾三朝最盛,参考清宫陈设档和宫廷绘画作品可知,不同材质的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存在明确的分工。金银、玉石、铜胎珐琅等花盆均为殿堂室内陈设器,承托相应的琼树玉花等人工盆景。瓷质花盆则是实用器皿,主要供后寝生活区与京郊各处皇家园林使用。瓷质花盆也有室内与户外之别,室内者需要盆奁相配套使用,以尺幅小巧者居多,而户外养植少用盆托,大小均有。
[参阅]
1.《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页352,图88
2.《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立故博物院,页84-85,图18
3. 国立故宫博物院 《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
Lot 2817
清雍正
仿官釉贯耳大穿带瓶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雍正本朝
H: 50cm
本品造型端庄,方口,肩部两侧各有一竖向柱状管耳,腹部前后凸起桃形纹样装饰。器身施仿官釉,大开片,足外墙两侧有对称穿孔,可穿系绳带。此瓶形制硕大,端庄周正,气势恢弘,多为古代文人居室厅堂陈设之用。
雍正御窑对仿官釉的重视由唐英《陶成纪事碑记》的记载可见一斑,在仿古采今岁例贡御的五十七种釉彩之中,首项即是“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为了追求最佳的仿古效果,胤让御窑厂对照内府收藏的宋官器皿一一临摹,其锺情之深自不待言,亦正是如此般的执着,铸就了雍正一朝摹古艺术的空前辉煌。
[来源]国有文物商店旧藏。
[参阅]国立故宫博物院《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页162,图II-16
Lot 2818
清乾隆
仿官釉象耳盘口橄榄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H: 30cm
瓶撇口,束颈、溜肩、微鼓腹、敛足。颈部贴塑象首,颈部饰对称象耳衔环,寓“太平有象”之意。器形隽雅高贵,釉面素洁温润,于秀美典雅之中透出一股尊贵之气。设计甚得天然意趣,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与官釉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为乾隆时期内府花器的上品。
纵观明清两代,若论颜色釉之水平与品类之丰富,当推雍、乾之交的御窑厂为最,尤其唐英榷陶以来至乾隆初年的二十年里,仿古与创新俱精,斑斓多彩,成就显赫,技艺均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传世至今,许多成为空前绝后之佳作,令后世不可企及。同时乾隆皇帝仰慕古风,重宋人之审美品味,其中对摹制官窑瓷器尤为重视,据清宫内务府之档案记载,其即位之初就曾大规模摹烧,如唐英《陶成纪事碑》中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开列于后以志大概。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同时本品造型若橄榄瓶之式,为雍乾二朝档次最高的瓶型之一,又增象耳一对,颇见制瓷设计之巧思,凸显其品级之高。
[来源]
1.原为北京恭王府或庆王府陈设(传),民国初年为日本山中商会购得或代为出售。
2.20世纪30年代为日本重要财团家族购藏,收藏至今
[记录] 1932年5月9日 日本大阪美术俱乐部 山中商会展览会 Lot.610
[展览] 1932年5月9-11日 东西古美术展览会 山中商会株氏会社 Lot.610
Lot 2820
清乾隆
粉青釉模印夔龙纹贯耳六方瓶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H:45.5cm
瓶呈六方形,因不能直接拉坯而成,故工艺复杂,成形不易。器撇口,束颈,折肩,弧腹,圈足,颈两侧饰贯耳,器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造型方正,外形敦实,线条洗练,尊贵端庄。器身满施粉青釉,精致隽秀,釉色肥润失透,腹部主题纹饰以凸雕夔龙纹表现,辅以如意纹、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等边饰。纹饰讲究左右对称,均能达到如镜影般完全相称、高度一致。所雕饰之夔龙工绝殊常,与用彩料绘画相比又另有一番韵味。减地起阳式的图案与媚人的粉青釉融为一体,夔龙形象隐现于釉层当中。此瓶式造型清宫旧称为“双管六方瓶”,最早见于雍正御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清雍正仿官釉贯耳六方瓶,凝聚了雍正帝超乎常人的审美品味,是清宫诸项艺术品步入巅峰时代的见证,榷陶者深谙釉色与造型的搭配之道,针对不同器型配以相应釉色。
此式釉下模印、浅浮雕工艺清宫旧称“拱花”,为粉青、冬青釉等摹仿龙泉瓷器唯一使用的装饰手法。拱花原是晚明以来一种不着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线条来表现花纹,根据画面物像的轮廓在平面木板上阴刻成凹形线条,用宣纸覆盖于版上,再加上毛毡,以木棍用力压印或用木槌在毛毡上轻轻敲打,刻版上的花纹就能清晰地凸现在纸面上,因此工艺达到的效果与之类近,故名。在清宫陈设档与乾隆早期造办处活计档的记录中随处可见,例如乾隆三年五月初十日下旨烧造一批琢器当中就有“冬青拱花宝月瓶、冬青拱汉文宝月瓶,冬青拱花汉尊”的记载。
[参阅]
1.《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瓶》页184-185,图50;
2.《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御窑瓷器 卷一 下册》页248,图110;
3.《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 颜色釉》页226,图204;
Lot 2821
清乾隆
仿汝釉葵口洗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本朝。
D:21cm
洗呈八瓣葵花式造型,浅腹,下承三足,一如六朝青瓷砚的足式。通体施仿汝青釉,匀净静穆,温润古雅。雍乾之交,御窑厂所出之颜色釉,斑斓多彩,摹古与创新并存,成就显赫,肇启清代御瓷艺术之巅峰。此式葵口三足洗始烧于雍正一朝,乾隆早期继之,二者水平相当,为此时宫廷摹古艺术之代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清雍正天蓝釉三足洗,南京博物院藏有清乾隆仿汝釉葵花式洗。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十年(1745)二月初九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官窑葵瓣洗一件”,拍品应即仿此类宋瓷而制。
本品造型隽秀,处处闪现出线条的变化之韵律美。通体施仿汝釉,古雅厚润,足端露胎处刷铁酱汁,形成铁足之效果。雍正后期至乾隆早期御窑厂所出文房器皿均以宋器为范,化裁而成,其气韵古雅隽秀,无不闪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蕴。洗配囊匣外侧贴有旧签,上有墨书“宁窑水盆”据了解,所谓“宁窑”即日本对清代仿汝,仿官类作品之通称,可见本品可能曾经流传至东瀛,藏家留下此笔记,更显本器传承有序,弥足珍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