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九十九间半 甘家父子津逮楼

雷雨
2017年07月03日08:36 | 来源:新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九十九间半,甘家父子津逮楼

  书与人

  南京的甘福甘熙父子以“九十九间半”的甘家大院,为人所熟知。有一原来同事,是甘家后人,经她引荐,得以认识甘家另一后人甘櫯,是南京一高校教授。听其娓娓道来,方才知道,甘家父子津逮楼在中国私家藏书史上,还真是了不得。

  甘家世代居住江宁小丹阳的甘村,后迁居金陵城内,到甘福甘熙父子之时,已算是南京城内的名门望族。甘福除了善于经营外,还雅好古籍、鼎彝,虽无缘场屋,但对文化活动热情不减。次子甘熙,中了进士,官场余暇,继续经营家中藏书,使津逮楼得以发扬光大,不仅在南京,即使在东南半壁,也是赫赫有名。

  甘家藏书,在甘福之时,开始有计划经营,不断拓展。甘福经常往来于吴越之间,遍搜善本,“积至十余万卷”。如何妥善保管?自然要建藏书楼。南京私家藏书,代不乏人。焦竑之澹生堂藏书,黄虞稷之千顷堂藏书,都是榜样高标,令人艳羡;而朱绪曾的开卷有益斋的藏书,在当时也是望重士林。甘福孤诣苦心,终于建成津逮楼,时在1832年。为纪念书楼建成,赋诗志兴:“吴山越水几遨游,四十年来费苦收。插架非徒供秘玩,研经愿与企前修。香薰芸简频收拾,夜爇兰膏细校雠。从此老怀堪告慰,左图右史复何求。层楼高处乐徜徉,珍此琳琅古宝装。积卷最夸东壁富,披函好趁北窗凉。云烟供养游青泽,金石摩挲发古香。为语儿孙勤世守,此中滋味最悠长。”四十年费尽苦心,终于可以在“层楼高处”,快乐徜徉,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书斋生活啊。

  甘福还请人绘就《吴越载书图长卷》,追述自己四十年来收集古籍善本的艰辛。他又编辑《津逮楼书目》十八卷,珍爱满足之情,溢于言表。甘福当然知道聚书不易守书更难的道理,他亲定家训,立下规矩,要求后人“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出”,“违者以家法治”。甘福在津逮楼建成不到两年就去世了,得年66岁,一生著述不算很多,有《保鼎彝日记》《钟秀录》等,但奠基辛劳,不可忘记。

  甘熙,历任知县、礼部郎中等职,主持过东西皇陵的有关事宜。甘熙官位并不算显赫,但其一生最大业绩还是继承父亲志业,继续经营津逮楼,而他关于南京的著述《白下琐言》,更是成为后人研究乡邦文化的权威著作。

  南京地方文献繁盛,文人笔记更是琳琅满目,如顾启元的《客座赘语》,周晖的《金陵琐言》,余怀的《板桥杂记》,余怀之子余宾硕的《金陵览古》,张瑶星的《金陵私乘》等。甘熙编著有《日下杂录》《金石题咏汇编》等,但最为著名流传最广的还是《白下琐言》。

  《白下琐言》成书不久,1853年,南京被太平军占领,自此南京有十余年之久被称作“天京”,待曾国藩兄弟进入南京,多少文物图书,多少名胜古迹,大多已荡然无存。同治光绪年间,重修江宁府志,编著者“披求遗著百不逮一”“嘉道前事茫如堕雾”。在此之时,甘熙的《白下琐言》却因甘家津逮楼悉心保存,成为编修志书者的必备参考书。

  甘熙另有《灵谷寺志》传世,这是甘熙应灵谷寺圆照上人的邀约,采纳多家之长,经过半年多的搜求爬梳,终于在道光二十年编成《灵谷寺志》十四卷。灵谷寺历经兵燹,经籍典册,多化为灰烬,但因为有甘熙这一部详实完备之寺志,后人至少在纸墨之间,得以想见一代名刹的风采。

  甘家津逮楼,自甘福甘熙之后,代代相传,到民国之初,甘熙之孙甘仲琴还能不忘祖训,重印津逮楼所藏之书。甘櫯先生说,大致到了1949年前后,津逮楼藏书开始流散分割,而津逮楼所珍藏之《金石录》,由与甘家有亲戚的卢前等人媒介,流散而走,堪为藏书史上惊心动魄的一段往事。如今位于南京中山南路的甘家大院,已被辟为南京民俗博物馆,但“津逮楼”内已空空如也,几无片纸留存。

  伫立津逮楼前,追怀甘家父子,书香滋味,只有临风想望了。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