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非遗整体性保护 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7年06月08日09:47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为维护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自2007年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探索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这是我国非遗保护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要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各地需要经过相当长的周期才能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各地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通过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等方法,不但保护了非遗赖以栖息的生态环境,也使非遗项目得到了传承发展。现将徽州、湘西、象山、晋中4 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予以总结和展示,以飨读者。

  徽州:非遗与传统村落相得益彰

  郜 磊 伍文珺

婺源文化盛宴婺源文化盛宴
徽州民俗热古城徽州民俗热古城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始建于2008年,是经文化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且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其区域划定以清代末年时徽州府所辖六县(歙、黟、婺源、休宁、祁门、绩溪)为基础,总面积13881平方公里,总人口200万人,具体范围包括如今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婺源县三大区域。

  徽州,是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传统的区域。徽州处于山区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善贾而又善儒的人文特点,形成了古代徽州区域相对独特而又稳定的文化现象。宋代以来,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徽州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文化学科涉猎广博,文化成就独树一帜,文化遗存丰富灿烂。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内留存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制度类如徽州宗法制度、徽州佃仆制度、徽州教育制度等,思想学术类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等,文学艺术类如新安文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徽州戏曲等,科学技术类如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学等,传统工艺类如手工纸、歙砚、徽墨、制伞、徽菜、万安罗盘等,乡风民俗类如方言、民间乐舞、民间游艺等。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设立以来,突破了非遗单向保护的思路,探索跨区域的保护模式,树立整体性的保护意识,对非遗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进行创新性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实验区建设中,当地注重借势而为。以现存古村落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体,整体保护传承环境。从2009年起,黄山市陆续投入资金80亿元,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和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通过对古民居、古祠堂、古戏台等建筑的修复,既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了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徽州三雕等非遗项目,也为扎根于民间的徽州祠祭、徽剧、徽州民歌、徽州目连戏等非遗项目的生存空间进行了良性修复,依托古建筑建立了村史馆、乡贤馆、非遗展示馆,使古村落形成了“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的文化风景线,推动了当地文化保护的制度创新。婺源县实施了自然生态保护、建筑徽派风格保护、民俗风情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小区建设“四大工程”,出台《婺源县古村落、历史文化名村、古建筑保护管理暂行办法》,对县城主要街道和重点村落的非徽派建筑,按徽派风格进行外观改造。选择江湾村、汪口村、长径村、虹关村等10余个古村落,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

  在传承发展方式上,各地解放思想,大力扶持家族传承、校园传承,兼容并蓄,使非遗项目得以落地生根。黄山市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支持家族传承,促使手工宣纸制作、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等传统手工技艺得到了传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创办非遗职业教育实体,培养非遗特色人才。此外,通过组织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使当地的一些特色非遗项目在各大学校落地扎根。绩溪县以评选评比发现人才,以非遗产业集聚人才,以名师带徒培育人才,切实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达160人。婺源县建立了一支规模过百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提供资金、场所、宣传等方面支持,组织开展培训、授徒活动。分批设立了蚺城、汪口等11个区域综合性非遗传习中心,命名了13家非遗单位。

  当地注重活态传承,让活态传承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黄山市发挥屯溪黎阳老街、歙县徽州府衙等7个综合传习中心的作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小特区、小气候。2012年修复的歙县徽州府衙,内设非遗精品馆、中国徽班纪念馆,定期举办歙砚制作技艺大赛、中等职业学校徽雕技能大赛。发挥故宫博物院驻黄山市徽派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作用,实现现代设计与徽州传统手工技艺的有机结合,为振兴徽派传统工艺添砖加瓦。此外,绩溪县还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推行非遗保护项目化,目前已形成以胡开文墨厂、良才墨业为龙头的徽墨产业群。

  注重固本浚源,唤醒民间自觉保护意识。黄山市已举办两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形成政府主导、业界推动、民间促进、群众参与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格局。自觉维护徽州传统节庆,复苏春节搭台唱戏、宗族祠祭的习俗,诠释美好乡村的新内涵。歙县璜田乡璜田村一直延续着从农历正月初一起连续数日上演由当地农民剧团演出徽剧的习俗。徽州民间自发编撰村志蔚然成风,《徽剧志》等一批由民间编写的徽州文化普及读物数不胜数,徽州营造学社、故园徽州等民间社团相继涌现。非遗展示展馆群成为展示徽州文化生态的重要场所,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的多元化格局形成提供平台。黄山市已建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等民间非遗展示馆40余家,由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投资建成,以企业养馆的形式运作。婺源已建成婺源博物馆、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两座综合性展馆,建立朱子龙尾砚文化园、华龙木雕展示馆、长径傩舞展示馆、甲路抬阁展示馆等专题展览馆9座。

  湖南湘西: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空间

  张 玲

  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5月由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涵盖整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县1市,总人口296万,其中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另有瑶、回、满、白、壮、侗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里耶、王村、茶峒、浦市以及82个传统村落,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1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山水风光构成了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7年来,湖南省和湘西州两级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家委员会和县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调动社会力量,经过一系列艰辛实践和创新举措,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保护模式和实践经验。

湘西花垣县磨老村正在开展苗绣培训 麻老先 摄湘西花垣县磨老村正在开展苗绣培训 麻老先 摄

  非遗传习基地覆盖城乡

  在永顺县双凤村土家族毛古斯(摆手舞)传习所,包括84岁的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传承人田仁信在内的8位传承人长期开展各类非遗培训活动,吸引了远近爱好者前来学习。“我们的培训班根据农闲时间不定期举办,每年四五期。传习所成立5年来,累计培训了2000多人次。”传习所负责人卢瑞生说,“传习所建立后,有了场地、音响设施和组织带动,双凤村的老年人、年轻人和孩子都加入了土家族毛古斯和摆手舞的队伍中,几乎人人都会跳。”

  据了解,目前实验区共有各级各类传习基地、传习中心和传习所60余个,以湘西州非遗馆为龙头,以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传习所为基础的四级非遗传习基地体系已基本建成。总投资3.5亿元的湘西州非遗馆(博物馆)建设目前已完工,正在进行陈列布展工作,将于今年9月20日开馆。

  在州、县、乡镇、村四级非遗传习基地的基础上,湘西州还创造性地建设了大师工作室。在当地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土家织锦项目国家级传承人叶水云、刘代娥,踏虎凿花项目省级传承人杨桂军,苗画项目省级传承人梁德颂,蜡染项目州级传承人熊承早等大师纷纷建立了工作室,并依托工作室组建了专业团队,深入研发非遗项目及产品,创立民间文化沙龙。在湘西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的叶水云大师工作室,几年来共培训学员200余人,搜集、整理土家织锦传统纹样并据其制作出传统纹样织锦100余幅,受到各大博物馆和艺术学院的追捧。

  民族传统节庆方兴未艾

  去年11月30日,湘西州花垣县的“苗族赶秋”作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项每年立秋举行的苗民欢庆秋收、开展青年社交和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承载着苗族鼓舞、苗族接龙舞等30多个非遗项目。据花垣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石穆炎介绍,近年来花垣县苗族赶秋活动累计吸引省内外游客8万余人,创造的经济总效益达1.5亿元,活动还吸引了江西、贵州、重庆、四川等省市的50余支民俗队伍参加,参与的演员人数达6000多人。

  设立实验区以来,湘西州将民族传统节庆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载体,对全州民族传统节庆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根据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特点,将100多个民族传统节庆分为民族传统节日(如苗族赶秋节、土家族舍巴节)、传统民俗活动(如清明歌会、接龙)、传统民族祭祀(如土家族八部大王祭、吕洞山苗族祭山)、文化旅游节庆(如武陵山文化旅游博览会、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四大类,并从中选择了29个有基础、有条件的民族传统节庆予以支持。

  在这些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中,湘西州坚持让群众当主角,各节目的演员都以当地群众为主,对本土文化的热爱极大激发了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据统计,2014年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开展各类民族节庆活动100余次,参与群众达40万余人次。

  整体性保护试点初见成效

  结合保护区内土家族苗族文化的存续现状,立足非遗整体性保护的需要,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一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湘西模式。

  2013年9月以来,湘西州在全州8个市县分别确立了1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好且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根据每个试点村实际情况,制定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在试点村寨,重点开展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阵地建设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提倡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饰、习民族习俗,维护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以此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最具实效的范例,并计划在整个保护区内推开。

  有着5栋明代建筑、58栋清代建筑、34栋民国建筑以及土家风雨桥、冲天楼等特色建筑的龙山县捞车河村即是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确立的8个试点村寨之一。龙山县非遗中心副主任彭岸介绍,捞车河村有着土家织锦、摆手舞等10多项存续状态良好的非遗资源,被确立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以来,当地的非遗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加强,每年村里都举办5场以上的非遗展演和民俗节庆活动,每场活动的演员都有上百人,皆以当地村民为主。龙山县以土家织锦的故事为背景创排的乡村旅游剧《白果花》也计划在捞车河村冲天楼演出。如今的捞车河,文化旅游发展势头旺盛,村民们或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或当起农家乐老板,尽享文化带来的经济红利。

  “在整体性保护过程中,我们坚持‘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群众受益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之路。”湘西州文广新局局长罗亚阳表示。

  此外,该实验区的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也卓有成效。组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现已全面完成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个国家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工作也在保护区全面展开,极大惠及了当地民生,保护区内现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和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打造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并与国内知名服装品牌木真了联合设立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

  浙江象山:耕海牧渔,踏浪而歌

  沈孙辉 徐继宏

浙江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曹定杰 摄浙江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曹定杰 摄

  在不久前举行的“振兴浙江曲艺”启动仪式上,在全国巡演近百场的象山传统曲艺《唱新闻:常年葱》作为保留节目,再次登上杭城舞台。近年来,在浙江象山,渔民号子、宁波走书、细十番……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正走出象山、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在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耕海牧渔,踏浪而歌。

  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三面环海,两港相拥,素有“百里海岸,千年渔乡”之美誉,是中国渔文化之乡,建有中国渔文化研究基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多样的渔业生产、浓郁的渔区风情、斑斓的渔家艺术,构成了象山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文化生态完好的海洋渔文化。象山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15项、市级非遗项目33项,其中与海洋渔文化直接相关的有32项,占到非遗项目的60%以上。象山县高度重视海洋渔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中国开渔节、中国海钓节、中国海鲜节等海洋文化品牌活动的开展,以及三月三·踏沙滩、六月六庙会等民俗节庆品牌的成功打造,当地的海洋渔文化得以焕发青春、大放异彩。

  2010年,象山县成功创建浙江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2013年2月,《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文化部批准实施。2013年9月,正式启动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该实验区保护范围为象山县全境,总人口54.9万,陆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拥有海域面积6618平方公里,海岸线925公里。

  在近几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当地注重整合多方资源形成非遗保护的合力,这是当地开展实验区建设工作的亮点之一。比如,他们通过举办非遗课堂,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吸纳各方力量加入到非遗资源的调查、研究、保护和推广工作中;通过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唱新闻、走书、鱼灯舞、竹根雕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非遗保护,志愿服务到一线

  5月27日晚7点多,象山县城,华灯初上。在橙堡地方特色文创生活馆,一群家长和孩子围着志愿者七巧刺绣社社长徐嫦月问这问那。“端午节来临之际,制作香囊是节日的传统。我们通过微信报名的方式,准备了20个家庭名额,没想到一下子报满。这样的非遗课堂每周都有,不到半年时间已经举办了22期。如今,我们的非遗课堂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象山县非遗保护志愿者康莉说。

  2015年8月30日,象山县成立了首支非遗保护志愿者团队,目前已有71名成员。这支由公务员、教师、媒体人、企业管理人员、退休老同志等组成的非遗志愿者队伍,结合各自的爱好特长,或参与非遗项目寻访,或参与非遗资料搜集,或参与非遗宣传普及……近两年来,志愿者们活跃在非遗保护一线。志愿者徐嫦月对传统刺绣情有独钟,专门成立七巧刺绣社,开起了非遗刺绣课堂;志愿者郑琪带领非遗调研小组,用了两个月时间,对87岁手艺人徐夫青家的蓑衣史进行梳理,用镜头记录下蓑衣从棕榈叶取材到成衣的整个流程……成立至今,志愿者们参与全县公益书场活动80余次,组织举办非遗课堂12次,与温州市、宁波鄞州区开展交流活动2次,组织调研非遗项目2个,开展非遗培训2次,开展非遗宣讲进校园14次。非遗志愿者的良好形象成为象山非遗保护传承的一张闪亮名片。

  象山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健表示,自2015年起,象山县举办了152期公益性非遗课堂,涉及非遗项目20余个,培训人数5000余人。大批“80后”“90后”走进课堂,最初他们对非遗并非一见钟情。后来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主动要求加入志愿者团队,并成为象山非遗保护的新生力量。为确保非遗志愿活动常态化、服务制度化,该县非遗保护中心除定期邀请专家对志愿者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外,还每年从专项经费中列支3万元用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唱新闻、做盘扣……5月27日下午,象山县滨海幼儿园“爱非遗爱音乐”迎“六一”文艺演出精彩上演。从2015年开始,该园就将构建“渔文化非遗”主题活动作为一项课题进行实践,以“传唱中的非遗:渔歌渔谣”“指尖里的非遗:传统技艺”等四大主题为主要载体,通过非遗工作坊、非遗课堂、亲子互动等活动形式让孩子认识非遗、喜欢非遗、传承非遗,受到家长和小朋友们的欢迎。4月14日,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评估专家组来到滨海幼儿园考察,对该园的非遗实践表示肯定和赞赏。

  据悉,象山县为保障非遗进校园活动顺利实施,制定下发了《象山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申报和管理办法》等文件。去年,县文广新局与县教育局联合命名了首批11个县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下拨补助资金55万元,用于校本教材编印、传承人聘请、课程开设、项目陈列室建设等工作。比如,西周镇下沈小学的竹工艺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今年4月,学校慕名请来当地西岙郑村的竹器制作老手艺人郑小才、郑建林,作为该校四年级学生的竹编、竹刻老师,并定期开课。每到两位老人的授课时间,教室里就人头攒动。

  非遗成果,让全民共享

  象山县石浦镇昌国清明太平会是传承了几百年的活动,后因历史原因中断60余年。几年前,当地老人主动提出恢复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县非遗保护部门的大力支持,有500位村民主动报名参加演出。恢复活动当天,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各式灯队浩浩荡荡,数万名群众从象山各地冒雨赶来。

  据了解,除清明太平会以外,一些中断几十年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如开洋文化节、谢洋文化节、石浦十四夜、三月三等17项民间民俗活动近年来在当地都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光大,活动参与群众少则数千人,多则10万余人。

  2015年,象山以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为契机,投入资金300万元,历时一年精心打造的22场非遗精品会演、巡演,参与演出累计7600余人次,覆盖全县18个镇乡(街道),受惠群众7万余人。如今,浙江象山正抓住建设海上新丝路的契机,踏浪而歌,阔步向前。

  山西晋中:乡情乡韵温润年轻一代

  杨 渊 郭志清

孩子们在山西太原市综合传习中心表演莲花落孩子们在山西太原市综合传习中心表演莲花落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地处山西中部,东依太行山,西傍吕梁山,汾河自北向南穿越,形成了东部山地、中部盆地、西部汾河谷地的地貌。实验区以晋中盆地为中心,以“一带(农耕文化带)一廊(晋商文化走廊)一区(方言文艺区)一圈(节庆文化圈)”为鲜明地域特色,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显著特征和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

  全区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8项(保护单位46个)、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13项(保护单位157个),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集中地区,主要涵盖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根植于农耕文化中的农业习俗节日、粟文化、醋文化、酒文化、药文化、武文化、乐文化、农时文化等。2010年6月,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文化部批准设立。全区包括晋中市所辖11个县市,太原市所辖小店、晋源、清徐、阳曲4区县,吕梁市所辖交城、文水、汾阳、孝义4县市范围,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人口627万人。

  开展课题研究,制定规章制度

  “建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义在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记录保存等多个层面进行文化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尝试。”山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郑中夏说。为此,山西先后组织开展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撑体系构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城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6个课题的研究工作;相继出台了《关于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意见》《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目标责任和资金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山西不仅对区域内的物质文化遗产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还对区域内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进行了摸底,努力把非遗保护同当地的历史条件、现实需求及发展方向相结合。多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关系密切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都得以认定、建档并挂牌。

  近几年,通过记录和保存,“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形成调研报告逾420万字,图片、影像资料20.4TB。目前,正在编写《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晋中传统医药》《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图典》等17部书籍,全面记录了非遗项目的表演、技艺特点或生产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试行本)》。

  开展非遗进校园,实施乡村记忆工程

  今年端午假期,晋中学院的晋中文化生态研究中心非遗展览馆里异常火爆。由非遗传承人制作的平遥漆画《唐宫伎乐图》、孝义皮影木偶、寒食清明花馍、交城的毛皮画等精美的非遗作品,吸引观众驻足参观。该中心副教授钱永平说,该展馆于2014年筹建,馆内展品涵盖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非遗项目。

  “非遗进校园”是颇具影响力的非遗传承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晋中市的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项目已进入中小学课堂,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已将形意拳作为大学生的选修体育项目之一。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和山西戏剧职业学院3所院校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其中,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以传统工艺为重点。

  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2015年,山西省开始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两年来,共有693个乡镇开展试点及推广工作,汇集了乡村文化丰富资源,拓展了文化遗存保护范畴,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乡贤人士的积极性,使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有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山西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步骤,在总结2015年、2016年两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印发了《“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推广工作方案》,分别从开展资源普查、提高工作能力、探索推进方法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推广工作的具体任务,并从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宣传引导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解放思想,确保非遗场馆发挥实效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已建成11个县级综合传习中心、 20家博物馆或展示馆、136个传习所。非遗场馆快速建设得益于保护区内各市县解放思想、不拘一格的创新举措。

  太原市在新建成的太原市美术馆内改造建成1200平方米的市非遗综合展示馆,太原市清徐县、吕梁市汾阳市、晋中市灵石县都选择在新建的文化中心或旧文化馆内部分区域,改建成县非遗综合传习中心。吕梁市交城县、文水县、孝义市和晋中市昔阳县都采用租用场地建设的模式,其中交城县综合传习中心位于卦山脚下,建设在一座四合院内,院外有戏台和小广场,紧靠游客卦山游览的必经之路。平遥县非遗博物馆、传习所数量多、规模大、分布较为集中,新建1个县级非遗综合传习中心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平遥县文化局以县文化活动中心非遗展示馆(在建中)为引导,带动古城内外4个国家级、若干省级项目的博物馆、传习中心,采取“平遥文化生态一日游”的方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宣传和推广。“一馆一中心”,灵石县文化局在文化活动中心建设非遗综合展示馆,利用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活动中心,宣传展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王家大院合作设立传习中心,采用合作共建模式,将非遗传习活动与旅游结合,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向更多的外地游客宣传推广本地文化。

  “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接受非遗、享受非遗,才能真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郑中夏告诉记者,从2012年开始,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陆续举办了中国吕梁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传承展演展示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宣传展示活动。广泛的宣传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增强了人们自觉参与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提高了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民众生活。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编:董子龙、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