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品赏析(一)

2017年06月01日13:42 |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小字号

  龙泉青瓷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建于1989年的龙泉青瓷博物馆老博物馆坐落在龙泉市九姑山公园,现已改为龙泉宝剑专业博物馆。龙泉市青瓷博物新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瓷专业博物馆,位于龙泉市剑川大道李家山。

  整个青瓷博物馆分为A、B、C三个区。A区位于整个建筑的中心部分,为博物馆主体部分,首层为一号展厅及其公共部分,二层主要为二号展厅。地下一层主要由藏品库房、技术用房和设备用房组成。B区位于建筑的东北部分,为办公行政区,分为三层,自下而上分别是研究、办公以及贵宾领导区。C区位于建筑的东南部分,为对外交流区,主要分两层,一层为临时展厅,二层为报告厅。建筑风格如同在考古发掘的窑址当中将层叠的瓷片破土而出,建筑通体模仿青瓷的质感。博物馆为免费开放。

龙泉青瓷博物馆藏品欣赏

  龙泉青瓷博物馆新馆外形,如出土的青瓷。

  龙泉青瓷的源流

  南朝:龙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粗糙。

  北宋: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金村窑址最下层为北宋早期产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宋代庄季裕《鸡肋篇》谓:“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乞讨色,钱氏所贡,盖同于此。”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兼理龙泉窑务。元祐七年(1092)龙泉至青田的在溪大规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窑场达260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窑场最多最密、产品质量最优为大窑、金村与查田溪口一带,仅大窑村周围已发现南宋窑场28处,大窑村后有土名“官厂”地,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五角盖瓶(唐代)

  盘口长颈又系盖瓶(五代)

  五管瓶(北宋)

  五管瓶(北宋)

  大梅瓶(南宋)

  龙瓶(南宋)

  龙瓶(南宋)

  堆塑虎瓶(南宋)

  龙瓶(南宋)

  虎瓶(南宋)

  盘龙鹤钮盖瓶(南宋)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