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长沙窑:大唐湘瓷泛古韵

2017年05月09日09:10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沙窑:大唐湘瓷泛古韵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资料图片

  【中华文化溯源·长沙窑】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迵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唐代诗人李群玉在他的《石渚》一诗中,描写了江南道潭州(现长沙市)治所的一片丘陵起伏的古村里,一群人依山傍水挖出一个个龙形窑场,用山柴烧制瓷器时山林焚烧、洞火冲天的壮观情景。

  1000多年前的这把冲天大火,烧出了世界第一批釉下多彩陶瓷,烧出了世界第一批标有商品价值铭文和姓氏铭文的陶瓷,烧出了世界上最早带有广告语的陶瓷……烧出了名扬海内外的长沙窑。

  “黑石号”沉船的故事

  千余年前的湘江边,各色瓷器成品堆积如山。江口停泊的货船上,满是工人在忙碌搬运,一个瓷器的世界工厂在此尽显繁华。满载着“大唐制造”的瓷器船队,从长沙石渚湖出发,其中一艘船行驶到印尼勿里洞外海时,不幸沉没。这一沉睡就是1000多年,直到1998年才被发现并打捞上来,这就是著名的“黑石号”沉船。

  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加拿大多伦多阿迦汗博物馆与新加坡合作推出“失去的独桅帆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现”文物展,通过数百件来自1000多年前沉没的一艘阿拉伯商船上的中国唐朝“货”,为人们讲述了这段“隐没”已久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一位渔夫在印度尼西亚的勿里洞外海潜水捕捞海参时发现了一堆陶器。随后,一家德国打捞公司闻讯而来,在证实这是一艘沉没古船并命名为“黑石号”后,立即于1998年开始了持续近一年的打捞。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人们从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826年)铭文的瓷碗、完好无损的青花瓷盘、罕见的唐代专贡皇室的“江心镜”、唐代皇家大盈库所拨器具以及唐代长沙窑的5万余件瓷器等。再结合其他器物考证,专家最终确定了沉船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而船上载满中国陶瓷、沉没于印尼水域的事实,则证实了中国在唐代就与印度洋西边的中东诸国存在了直接的海运贸易,也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直接证据。

  令人惊奇的是:沉船上这5万余件长沙窑陶瓷依然保存完整。这一发现,揭开了长沙窑的神秘面纱。

  一段源自唐朝的传奇

  长沙窑窑址位于长沙市西北约30公里的湘江东岸望城区铜官镇一带,所以又称铜官窑。铜官古时为临湘县属地,铜官老街在唐代基本形成,街上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街面铺麻石,有各种老字号商铺和手工作坊一百多家,现老街仍在,街市更繁荣。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钟情于铜官,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出蜀,逆湘水、去耒阳,阻于大风,泊舟铜官,写下《铜官渚守风》一诗:“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铜官镇十里陶城,房屋琉璃瓦盖,烟囱高低错落,生产机器日夜轰鸣,陶瓷产品五颜六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陶都风情。宋《监略妥注》载:“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窳。”指的是舜帝曾在湘江河畔组织制作陶器。铜官陶业工人仍尊舜帝为祖师。《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湖一带的制陶产业。

  长沙窑遗址发现于1956年。随后,考古工作者对此先后进行了10余次调查和试掘,出土陶瓷器近万件。考古专家根据器物类型学、诗歌年代、文献记载和外销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长沙窑兴起于“安史之乱”之际(755年—763年),盛于晚唐(836年—907年),衰于五代(907年—960年)末期。

  长沙窑的陶瓷器极富艺术创造性,从类别而言,器物的种类有壶、瓶、杯、盘、碗、碟、砚、盂、坛、熏炉、脉枕等;从形态而言,则有棱型壶、莲花型碗、葵花型高足盂、羊型灯、锭型枕等。还有许多人物、禽兽、鱼类等造型的儿童玩具,其中一些设有三眼吹孔,可以作口哨,能吹出简单的音节。众多器物上的动物造型富有变化,几乎没有一件雷同,表情传神,栩栩如生。

  如今,随着长沙窑考古研究的不断发现,其历史及文化价值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1988年长沙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纳入全国100个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2010年长沙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2011年长沙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长沙窑艺术的形成与唐代开放的社会背景有直接关系,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狭隘、不拘谨、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注重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长沙窑》一书认为:在中国陶瓷史上,长沙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而且,长沙窑被誉为第一个外销型瓷窑,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开辟,长沙窑功不可没。

  长沙窑还创造了陶瓷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个成功发明烧制铜红釉。在彩瓷史上开创先河。第一个开创模印贴花。长沙窑独具特色的模印贴花,是用陶泥模印出花纹后,粘贴在瓷壶的系纽或流下,再施以彩釉。第一个创造并发展了釉下彩绘。有花鸟画、动物画、人物画、山水景物画、写意画等,题材丰富、色彩绚丽、生动简洁,纹饰潇洒飘逸,对唐以后瓷绘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下彩绘。第一个涉足商品价值铭文、姓氏铭文,有时甚至把卖价直接制作在器物上,明码标价。第一个涉足商业广告语。长沙窑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能占领更广泛的市场,博得买者青睐,在器物上用釉下彩文字标出“绝上”“美酒”“郑家小口,天下第一”“言满天下无口过”等广告语。

  如果说古长沙窑近1300年前是植根于生活的,表达的是大唐的形态,大唐的生活,大唐的气质,那么如今再来说长沙窑,是要和今天的生活关联在一起。它自有的创造精神、随心所欲的大唐的工匠精神值得今人探索,而它的延伸和突破,必须要有我们的当代精神,这才是传承和发展。

   (记者 龙军)

(责编:鲁婧、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