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圆形《睡莲》原作首次来华展出
存世的圆形画幅《睡莲》仅有四幅。
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莫奈、马蒂斯,他们中任何一位的原作亮相展场,都会是一场不可多得的精品展。如果他们的真迹同场亮相,那就只能以“豪华”冠名。前晚,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1800-1980)展”,一口气带来51件来自法国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西方现代经典绘画,汇集莫奈、马蒂斯、毕加索等大师的画作,这些作品皆属首次亮相中国。
作为“2017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活动,本次展览所呈现的西方艺术的“现代之路”,始于19世纪初,延伸至20世纪下半叶。在近两百年里,西方艺术经历了多次风格转换,如本次展览涉及的古典主义、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几何抽象主义等,这一系列风格流派的交替和发展,展现了这一时段西方现代艺术充满矛盾和创新的崎岖之路。
圣艾蒂安大都会现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超过1.9万件从古代到当代的艺术品,策展人、执行馆长马蒂娜·穆赫·丹瑟介绍,此次之所以选择以现代艺术为主的展品,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参观者对法国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更为熟悉,“了解现代艺术,是接近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参展作品中,有一件尤为特别,那就是莫奈作于1907年的圆形画作《睡莲》。从19世纪90年代起,莫奈的作品中屡屡出现“睡莲”。直至1926年去世,莫奈总共创作了250多幅《睡莲》。而在1907年到1908年,他还别出心裁地创作了4幅圆形画面的《睡莲》。如今,它们散落世界各地,其中一幅这回首次来到中国。
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毕加索的几幅画作。其中,《静物:水罐、杯子和橙子》展示了他作为立体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如何将“所见”通过一种概念化的造型语言转化为“所想”,强调了意识对存在的作用。而在参展的四幅毕加索作品中,有两幅作于1949年的《维纳斯与爱神》,它们隐藏着毕加索当年心中的“爱神”——女诗人和电影制作人吉纳维芙·拉波特,画中不难窥见其身影。
与众多回顾展不同,本次展览并非以时间为序,而是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加深人们对同类艺术风格的印象。以其中一个板块“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风景”为例,既有写实主义大师库尔贝创作于1840年的油画《古典田园》,依然带有文艺复兴时期具象绘画的印迹,也有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笔下的“睡莲”,其光影变幻的手法已让风景成为想象的艺术。
“希望中国参观者通过这次展览,能刷新对西方艺术的理解,除了莫奈、毕加索、马蒂斯这些艺术家,还有众多不那么知名却又是艺术史不可或缺的艺术家。”在丹瑟女士看来,19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工业文明改变了传统生活的方式,现代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等的出现,使艺术从单纯反映客观世界升华为主观世界的感悟与表现。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之后还将到国内其他城市巡展。(记者 陈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