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西方艺术终结时 中国艺术仍会发展

——陈传席在国家图书馆发表《中国书画在世界》演讲

2017年05月03日08:45 | 来源:中国美术报
小字号

《淮南子·缪称训》云:“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对任何事物,仅通过片面的、短时间的考察,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理论的趋势,天下“匈匈焉”,即使万口一声,正确与否,也必须以事实加以检验。天下事,唯有考察事实,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中国书画的认识和理解,从“五四”以来,就有不少人误解甚至有意歪曲,直至今日,影响了中国书画百余年的西方艺术和理论仍然无处不在,因此,对其进行整体审视并加以厘清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文化自信也无从谈起。5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传席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琼楼发表演讲,题目为《中国书画在世界》,这也是其在中、意、美、马等国经过多年考察和数次演讲的一个综合性的总结。

讲座现场

陈传席首先提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中国画家写画以抒发个人感情,表现个人主观情绪为主。并以六朝王微、宗炳的画论为例说明。而西方画家,包括文艺复兴的那些大师们一生都在画客观对象,不知有个人精神的抒发。到了塞尚、凡高、马蒂斯、莫奈、毕加索才改变了这种状况,他们都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2013年、2015年北京举办的国际双年展中,很多外国画家的画都用线去表现,都酷似中国画。”陈传席在演讲中谈到,“还有很多的西方艺术家,借用中国书法的形式去创作新形式的绘画。”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很少承认中国艺术的影响,2000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一次展览中,其展览前言中终于承认:美国很多现代艺术是受中国书法的影响而成功的。美国和欧洲很多艺术家虽然借用中国书法的形式,但他们对中国书法的内涵和奥妙根本不知。

二桃杀三士,汉画像石

毕加索赠给张大千的《西班牙牧神像》与张大千回赠作品《墨竹》

日本浮世绘原作与梵高临本

马蒂斯学习中国剪纸作品

随后,陈传席依次从中国古代画论对形与神认识领先性、西方大画家和大理论家对中国画和理论的极力推崇、中西绘画“神遇”“目视”的区别等具体方面,都做了细致而生动的解说,并配以图片,使人一目了然。

【清】渐江,西岩松雪图。自有清气逼人之感

徐悲鸿,九方皋。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中国画不以形似为尚。

“如果说现代中国的艺术有些贫乏的话,那恰恰是因为丢掉了自己的伟大传统,生搬硬套外国的形式所致。”陈传席认为,任何国家的艺术都和这个国家一样,如果要想在世界上出人头地,那就必须在牢固地守住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再强烈地吸收别国的有益成分。如果丢弃自己的传统,一味地模仿人家,数典忘祖,那就永远赶不上人家。何况中国的艺术本就有伟大的传统和被举世公认的高峰。

六祖《坛经》,也是很好的绘画理论

【清】邹一桂,杜牧诗意图。他在《小山画谱》中对“西洋画”很看不起,谓之“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最后,陈传席从哲学层面把中西绘画的根本性区别加以指出,他认为,中国画家是把哲学内含在笔墨之中、图画之内,而西方画家是把画变为哲学,交给哲学家了。当西方艺术形式已到了尽头,无法出现更新的形式,或把艺术交给哲学家时,艺术就可能要真的终结了。而中国的艺术,只要文化在,它就永远在;只要人的性情不同,精神不同,所表现出的艺术就不同,虽然是很微妙的。“文以载道”,道在,文(画)也就永远在。

而且,西方的艺术每出现一种新的形式,总要解构他人,总要颠复前人;而中国的艺术,凡有新意,凡有很高文化价值者必以继承前人为基础,然后再谈发展。解构、颠复是有限的,颠复完了,便无法再颠复。而中国的继承也是无限的。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艺术也愈来愈厚,愈有文化内涵。

所以,当西方艺术终结时,中国艺术仍然会自然的发展,永无终结。

(责编:潘佳佳、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