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北京往事:老照片中的长椿街变迁

陈溥
2017年03月08日08:40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椿街变迁

图为长椿寺。长椿寺建于明代,长椿街因寺而得名。长椿寺于本世纪初复建。

最近,西城区开始集中治理老街“开墙打洞”等现象,引发市民关注。其中,长椿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而其周边也是“开墙打洞”比较突出的区域。近日来,通过“以人为本”的治理方式,长椿街一带取得好的治理效果。本期《品读》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长椿街的悠久历史,让更多市民了解长椿街的变迁,进而树立保护古都风貌的意识。

1

因长椿寺而得街名

长椿街有着悠久的历史。辽代时,南京城(即燕京)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街,北起拱辰门,南至开阳门。这条街的北段即是现在的长椿街。而辽南京城是唐幽州城的延续,因而长椿街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金代时,拱辰门改称崇智门,今长椿街这一段当时也称崇智门街。

明代时,因为附近建起长椿寺,这条街得名为长椿街。长椿寺的建立还有一段故事。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神宗皇帝的生母孝定李太后下令在今长椿街南口路西赦建寺庙,用以供养水斋禅师。

水斋禅师又名归空和尚,自幼出家,曾云游普陀、峨眉、五台、终南等名山宝刹,据说他修炼的功德相当圆满,能“一再七日不食,日饮水数升,持之五年,遂众号之曰水斋也。”这件事惊动了李太后,赦令建寺。神宗为该寺赐额“长椿”,出自《庄子·逍遥游》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寓意祝愿其母健康长寿。此后街以寺为名,寺北的街道称长椿街。

后来,归空和尚的大弟子代替神宗在寺中出家修行,成为皇帝的“替修”,因而皇家更为看重这座寺院。一时香火鼎盛,被称为“京师首刹”。

长椿寺当年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九莲阁、香林亭等多组建筑,层层递进,井然有序。寺院中还广植槐、梅、藤萝等,树木葱茏,景色秀丽。

长椿寺内曾有三件镇寺之宝:一是李太后“九莲菩萨像”和崇祯之母刘太后御容像;二是渗金多宝佛塔,铸于1621年,高一丈五尺,佛塔表面是用纯金熔化后渗透入铜质塔身内,工艺极为精湛;三是明代书法大家米万钟所撰《敕建大祚长椿寺赐紫衣水斋禅师传》石碑一座。现第一件已遗失多年,第二件现存海淀万寿寺,仅有石碑留存寺中。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寺庙因地震被破坏,后由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捐资重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又加以修葺,但远未达到鼎盛时期的规模。

清时,长椿寺是宣南学者、诗人们宴集酬唱的重要场所,他们在这里集会、赏花、宴饮、送别,留下了许多诗篇。诗人梁佩兰要返回南海时,朱彝尊等10人为他送行,留下了《朱竹坨送梁药亭(佩兰)长椿寺联句诗》。

著名诗人,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龚鼎孳与长椿寺关系更为密切。龚鼎孳奉诏入京路过南京时,结识了江南名妓顾横波(她与李香君、柳如是等并称“秦淮八艳”),顾横波不仅姿容超群,且通晓文史,工于诗画。龚鼎孳被她的气质、才华深深吸引,不惜花重金为其赎身,一起北上京城。在京期间,他们住在离长椿寺不远的善果寺附近,两人经常游长椿寺,在寺中宴请宾客。后龚鼎孳被控“千金买妓”等罪名降官。顾横波后因痛失爱女,备受刺激,皈依佛门。龚鼎孳求得长椿寺西北一隅,为顾横波修了一座自家修行的家庙——妙光阁。乾隆年间倒塌,嘉庆年间,全浙会馆出资重修,改名浙寺,与长椿寺紧邻。

清朝末年,长椿寺和浙寺成为停放灵柩和办理丧事的场所。清朝末代状元刘春霖死后,在长椿寺办理后事。辛亥革命元勋张振武被袁世凯手下绑架杀害后,曾在长椿寺停灵。1927年4月28日革命先驱李大钊被奉系军阀杀害后随即停灵在长椿寺,后又移至浙寺。停放近6年,直至1933年4月23日由河北省反帝大同盟、北平文化总联盟等组织,将李大钊灵柩由浙寺移葬到海淀万安公墓。移葬当天,数万名各界群众胸前佩戴白花,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李大钊送葬。一路上人群会聚越来越多,反动军警几经阻挠,但送葬队伍一路散发传单,高呼口号,经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宣武门外大街……直至万安公墓。

后来,在建宣武医院时浙寺大部分被拆除,长椿寺逐渐被单位和居民占用,但原寺基本格局尚存。2002年,政府开始对长椿寺进行复建,2004年,长椿寺辟为北京宣南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馆内设有“悠悠宣南”、“宣南士乡”、“梨园盛景”、“城南乐园”等多个展馆,展现宣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淀积。

除此之外,还在长椿寺南边开辟了长椿苑休闲广场。在广场草坪中,竖着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一个“寄”字。因为这里曾是宣南名园“寄园”的遗址。该园历史久远,明代时是神宗万历帝之婿冉兴让驸马的月季园,清初是大学士李霨的李园,后归顺治年间举人赵吉士所有。赵吉士对园林大加修整,取名寄园。园中亭台精巧,怪石嶙峋,成为清初名士们聚会酬唱的场所。后捐给全浙会馆。1928年第一任北平特别市市长何其巩在会馆中主持了著名报人邵飘萍、林白水烈士追悼会。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市府大楼

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小学

宣武艺园

2

槐柏树街

建起最早市府大楼

清代后期,随着长椿寺的衰落,长椿街一带逐渐荒芜,人烟稀少,异常荒僻,后成为菜地、粪场、坟地、垃圾堆。

1949年后,长椿街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内,长椿街一带先后建成当时宣武区第一片楼群小区、第一片排房小区,甚至还有市政府的第一座办公楼,并修建了公园、医院……长椿街一带重现昔日的辉煌。现在经过扩建改造,长椿街已成为北起宣武门,南至广安门内大街,路宽40米的交通要道。

长椿街周围的不少街道经历了同样的发展历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槐柏树街。槐柏树街位于长椿街北段以西,东起长椿街,西至西便门内大街。此街原分三段,东段称槐柏树、中段称东宽街、西段称西宽街,1965年整顿地名时合并命名为槐柏树街,街道几经拓宽成为现在的规模。

槐柏树街东口路南清代曾是山西义园、云南义地,即埋葬死在北京的山西籍、云南籍人士的墓地。后无人过问,逐渐变为乱坟和一片杂树丛生的空地。1949年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此建政府机关各部委联合办公大楼,1954年建成后正式启用,俗称“市府大楼”。

在笔者少时,假日里,从康乐里去宣武公园玩,都要经过市府大楼工地,每次都兴趣盎然地驻足观看,看着大楼一层层拔地而起。当时的市府大楼不像现在大多数办公楼那样是独栋的高层建筑,它是由东、西、南三栋4至5层的平面呈凹字形的楼房围合而成的一个建筑群,中间是宽敞的庭院,颇有些四合院的神韵。当时建筑界正提倡民族风格,但市府大楼并没有简单沿用“大屋顶”等我国古典建筑元素。它仅在底层用了圆券形的门窗,檐下象征性地做了一些斗拱造型,巧妙地将民族风格融入整体建筑中,自然天成,毫不牵强。

市府大楼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第一批大型政府办公用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仍在作为办公楼使用。现在的市府大楼,虽几经修缮,但建筑原貌几乎没有任何改变,除多了几个空调外,依然是红砖的墙面,灰白色的檐顶,朴素而庄重,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气息。

在市府大楼南边,长椿街中段路西,有一长方形地块,明清时称长营儿,民国时称范家胡同、黄河圈、闷葫芦罐等多个名字。市府大楼建成后,对这一片进行改造,建成了一片红砖居民楼,作为与市府大楼配套的职工宿舍,命名长椿里。办公楼与职工宿舍在设计上相互配合,在色彩和造型上都十分协调。

槐柏树街东口不远路北,有一所北京小学,这也是北京唯一一所以“北京”命名的小学。它的前身是1949年6月,为解决进城干部的后顾之忧,中共北京市委在西城兵马司胡同创办了干部子弟寄宿制小学。1955年10月迁入槐柏树街现址,1956年改名北京小学。后历经发展,成为北京著名的学校之一。

3

善果寺遗址与宣武艺园

市府大楼西侧是宣武公园,儿时常称它为“小公园”,是孩子们节假日里常去“疯玩儿”的地方。当年,进了公园,一条路将公园分为两部分,西边是几座土山,东边是儿童游戏场。听老人们说此前这里是一片乱坟岗和杂树林。

1953年起,这里开始清理乱坟和残垣破屋,广植绿树和花卉,修园铺路,一座城市园林初具规模,当时命名为宣武公园,1984年10月正式以“宣武艺园”之名开放。现在的宣武艺园小桥流水,亭台相映,颇具我国江南古典园林的意境。

一些资料称宣武公园是善果寺的千年古刹的遗址上建成的。公园简介上也采用了这一说法。公园中还建有“善果遗蕴”景区,公园初名即“善果寺公园”,后改为宣武公园。

但另一些资料称善果寺在今善果胡同路北,胡同以寺名,离宣武公园还有一段距离。

善果寺原名唐安寺,初建于五代时期的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后年久失修,成为废墟。明天顺八年(1464年)尚膳监太监陶荣到此,见寺院颓败的景象颇为感慨,便捐资重修,修复后明英宗赐名“善果寺”。弘治十六年(1503年)内宫监太监姚训又在东西两廊塑五百罗汉像,成为京师名刹之一。在它的大法堂内有八根巨大的龙抱柱,为北京寺院中所独有。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笃信佛教,他曾花巨资将善果寺整修一新。顺治驾崩后,在善果寺举办火化仪式。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善果寺内佛像皆被捣毁。民国时,善果寺成为停灵之所,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杨德群的灵柩,曾在寺内停放,数百人为他们送殡。后该寺仅存残垣。

宣武艺园是否建在善果寺的遗址上呢?哪种说法更可信呢?笔者实地考察了几次。善果胡同离宣武艺园并不远,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亲临善果寺,称赞寺庙“乔木阴森,院宇宏敞、不杂世尘,宛如名山”,可见善果寺当时占地极广,寺院一直向北延伸至现宣武艺园不是不可能的。但它主要殿堂的位置应在善果胡同路北,现公园内“善果遗蕴”景点应建得更靠南些。

值得一提的是,宣武艺园以南在1949年之前是一片菜地,称“贾家园”。上世纪五十年代,整治龙须沟时,有许多无房户需要安置,再加上新建成的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也急需建职工宿舍。于是,1950年政府征用贾家园一带约2.3万平方米的菜地,建起了65排平房,以三条小巷分割,成为当时宣武区第一片排房居民小区。以前住在破旧窝棚里的龙须沟居民和新进工厂的职工搬到了宽敞明亮、有电灯和自来水的新房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将三条小巷命名为胜利一巷、胜利二巷、胜利三巷。五六十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口增加了许多,整齐的排房和小巷已被私搭乱建的小房填满,胜利巷何时再创胜利?

4

民间小庙曾有道士行医

长椿街临近南口路西有北京最大的都土地庙,初建于金,元、明时称老君堂,清代改称都土地庙,为道教庙宇。

土地庙的庙会形成于元代,清代成为北京四大庙会之一,每逢三、十三、二十三开市,以群众生活用品、农村用品为多,鲜花也是庙会的一大特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庙会还很兴盛,笔者曾多次去逛,印象最深的是鸽子市,形形色色的鸽子咕咕叫个不停,热闹非凡。大约是在1954年夏,在一次逛庙会时,听到喇叭里不断播放,说庙会将要停办,土地庙和附近的浙寺都要拆除,这里要建一座最先进的大型医院。这是最后一次庙会,以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1958年,宣武医院建成,成为这一带最大的医院。2003年在北京抗击“非典”中,宣武医院被指定为专门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为战胜“非典”作出了突出贡献。

长椿街一带,还有一条与它平行的街道,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便是西便门内大街。西便门内大街北起原外城北门西便门,南至核桃园东街、西街交汇处与北线阁街相接。

这是一条唐代就有的古街,唐代时是幽州城棠荫坊的东街。辽代时,秦越大长公主的府第位于街西。公主名岩母堇,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之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妹,燕京统军使肖惠之妻。后来,她的女儿嫁给了辽道宗耶律洪基,即懿德皇后。可见岩母堇的地位、财势非同一般。晚年,她笃信佛教,于清宁五年(1059年)将位于棠荫坊的庞大府第及田产、奴婢等一起舍给佛门,在此建起昊天寺。建成后,寺前的街改称昊天寺街,一直沿用至明代。

昊天寺建成不久,曾遭受火灾,道宗皇帝再次亲赐巨资修建。在大殿后又增建了一座宝塔,高达200尺,寺院更显豪华奢丽。昊天寺辽金时成为名刹,重要的佛教中心。元代时该寺仍香火鼎盛,中统三年(1262年)十二月,该寺大作佛事七昼夜,得到皇家赐银1.5万两。明代时该寺逐渐衰败。

除了昊天寺,当时还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庙杨道庙,位置约在西便门内大街北端路东,是一座道观,据说是著名道观白云观的下院。上世纪五十年代,这座小道观因道士杜信灵在观内施诊而名噪京城。

杜信灵原籍山西,自幼出家,曾遍游名山大川,访著名道观,并学得一手精妙的针灸医术。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来到白云观暂住。当时的白云观住持安士林、白全一不守教规,侵吞庙产,激起众道士愤怒,众人策划将安、白二人活活烧死,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白云观火烧老道案。案发后众道士自首,关押在监,杜信灵也参与其中同时被押。杜信灵被释放后,转到杨道庙居住。在这里他用针灸技术为群众诊治,完全义诊,分文不收。他的医术独到,对许多疑难杂症也有疗效,救助了不少患者。人们口口相传,杜信灵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从四乡八镇赶来就医,杨道庙每日门庭若市,人们称这里为“老道观儿”。后来杜信灵到广内医院工作。“文革”中杜信灵受到批斗,双目失明,悲郁而亡。杨道庙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在旧址上建成西便门东里小区。

(责编:鲁婧、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