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让故宫修复师与国宝一起岁月静好

2017年02月15日08:23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原标题:让故宫修复师与国宝一起岁月静好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藏在深宫人未识”的文物修复师这一职业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与文物为友、与国宝为伴,这样的岁月静好让很多人艳羡;“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复一幅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无数人敬佩。修复师们当之无愧是一群幕后的英雄,有人将他们比作“故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年轻人在观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过后,对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表现出十足的向往,但真采取行动的恐怕寥寥无几。近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留住修复故宫珍贵文物的古建工匠们,要为15名年轻修复师解决北京户口。

这从侧面说明了故宫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单霁翔介绍说,现有的修复师大多有30年以上从业经历,接近退休年龄。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被返聘。这些老师傅的徒弟们大多数是来自北京周边地区的年轻人,好不容易经过了故宫三年的培养,却因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加入故宫事业编制,因而无法进故宫工作,不得不返回原籍。

不难想到,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问题上,我们的体制还存在不合理之处。故宫文物样样是珍品,修复工作并非一般工人可以完成。此外还需要对文物的制作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比如在贵州省,修复侗家鼓楼的工匠们还需熟悉关于侗族建筑的侗歌内容,对上梁词、贺楼词了如指掌。因此,工匠们不仅是赋予了文物们“二次生命”的妙手医师,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对于这些堪称国宝的文物,我们精心保护,而对于修缮国宝的匠人们,我们也应当加倍爱护。然而,年迈者受制于工人身份,在退休后不能被返聘,外地年轻人因没有北京户口无法工作。工匠青黄不接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故宫“百年大修”计划被迫搁置。另一方面,培养一名故宫修复师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需要至少三年的师徒制学习。出师后的人才却因没有户口等保障而无法施展一技之长,不仅可惜,也是对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浪费;不仅让已学成的人失望,还让有心学而未学之人踌躇。古建工匠们本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长此以往,这些古老而不可或缺的手艺是否还能薪火相传成了另一大隐忧。

单霁翔在采访中还提到,北京本地的年轻人不愿意当瓦匠、木匠。除了兴趣原因外,笔者猜想多半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担心工作不够“体面”、嫌脏怕累。若想改变这种局面,从长远来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职业观以及年轻人的择业观;从现阶段来看,要切实保障工匠的利益、提高待遇,这也将反哺于人才的长久吸引。为工匠们解决户口就是一个尝试。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让他们不会因生活所迫而放弃这一项默默而伟大的事业。如此这般,才能使这些幕后英雄在故宫中与国宝们一起岁月静好,莫不安稳。

(责编:王鹤瑾、潘佳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