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德派素描”与“苏派素描”的差别

2017年02月13日09:23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德派素描” 与“苏派素描”的差别

靳尚谊素描作品

无论德派还是苏派,都与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背景有关,都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开展美术教育交流的结果,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下的特有文化现象。其中,中国曾向前苏联派遣大量美术留学生和请前苏联专家来中国传授素描技艺,使苏派素描在中国从者甚重,繁衍不绝。因为当时向东德派遣美术留学生相对较少,德派素描在中国应者寥寥,孤立难支。因此,从推广规模、流行程度和客观影响力上看,中国的德派素描完全无法与苏派素描相比。尽管德派素描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传播,但是仍有很强的试验性。我有幸在青年时期学过4年苏派素描又学过3年德派素描,下面仅据个人知见,对这两种不同的素描教学体系略作比较。

全显光素描作品

传统来源和文化背景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作为强大的艺术准则,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奉为艺术至上法则。而德国,虽然在二战后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东德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样也以前苏联为榜样,也拒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但由于德意志民族艺术传统比较强大,民族自信心也较强,所以东德艺术家在相当程度上没有搭理前苏联那一套,而是以传承西方古典艺术传统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尤其推重以丢勒和荷尔拜因为代表的艺术表现方法。这样一来,虽然也是具象造型训练,也追求客观真实效果,但从审美格调和制作技术上来说,就与苏派素描有了很多不同。

伯恩哈德·海森克 列宁像 素描 1986年

一个最明显的不同,是德派素描教学里没有长期作业,绝对不会出现画个石膏像就要耗时数日的情况。此外还有不靠调子造型(调子另有他用),重视线的表现力,重视对形体结构的分析,在基础训练中强调激情表达,等等,都是苏式素描训练中少有的。而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是苏德不同的艺术传统。若从艺术谱系上看,俄罗斯美术深受法国影响,法国美术又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尽管所有的西方近现代艺术均以文艺复兴为源头,但欧洲文艺复兴就有南北两派,南边的是意大利和法国,北边(The Northern Renaissance)的是荷兰与德国,这两派在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和制作技巧等方面有各自渊源,这也就是德派与苏派素描有所不同的深层历史原因。根脉既有不同,枝蔓安能一致?因此,西方,欧洲,文艺复兴,这些中国美术界人士很愿意言说的宏大概念,落实在具体艺术作品和教学实践中,其实有着多种文脉与无数细小差别。这样,尽管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的艺术教育要求各家各派统一于苏俄素描教育体系,但东德或东欧其他国家的艺术是不可能被前苏联艺术所同化的,其在中国的流传和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影响也就分道扬镳,苏派素描走上阳关道,而德派素描则挣扎在孤军奋战的独木桥。

全显光 素描头像 木炭 水墨 1985年

力的表达与形的模拟

德派素描非常强调对“力”的表达。所谓“力”,是指蕴含在自然物内部(如人体和山水中)的一种能显现生命活力的心理感知现象,也就是说这种“力”可以明显地从作品物理表面中呈现出来并能引起观者的心理悸动。我知道这样去定义“力”是很不准确的,但我也实在想不出更合适的表达词语。而在全显光用口语指导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他把这种“力”称为“劲儿”,常常要求我们不但要画得准,更要画出那个“劲儿”来,有了对那个“劲儿”的充分表达,形体也就自然准确了。此外,全显光老师也曾使用过“气韵生动”这个传统中国词语来说明什么是“力”。

笔者在全显光老师指导下完成的人体写生 木炭 1981年

对学习者来说,力不会显现在形体表面,它是潜藏于形体内部的模糊存在,想掌握它就必须经过长期刻苦训练。一般说,初学时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力”的,画静止对象也很难对这种存在于心理上的“力”有所感知。就个人学习体会说,是经过大量运动人体素描训练后才真正感知到生物性的“力”的存在,因此科学的、系列化的训练程序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理性分析与情感表现的结合,从画静止人体、研究几何结构和解剖结构,到最后能凭默写熟练画出正在运动中的人体,是德派素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高级阶段。在莱比锡画派诸多大师的作品中,每每可以看到对“力”的精彩表现(典型者如海森克的作品),但在中国流行的苏式素描训练中通常只重视对“形”的模拟而忽视对内在“力”的表达。有没有对“力”的捕捉和表现,也是德苏两派素描训练体系的重大区别之一。

笔者依据“德派素描”教学原理指导的学生人体素描 木炭 1998年

(作者王洪义  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