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先秦的陶瓷

2017年02月04日09:47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先秦的陶瓷(公元前206年):

  高岭土白陶:

  大约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地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年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

  距今三千多年前,正是中国的夏商时期发现了高岭土,并制作出了美丽的白陶。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接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观。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白陶器的器表多为素面磨光,只有少量印绳纹。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这一时期的白陶器,胎质纯净细腻,器表刻有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各种精美图案。从某些白陶器的型制和器表装饰看,显然是在仿制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由于白陶的烧制工艺技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和当时的其他陶器比较起来,白陶有着胎质坚硬,外观洁净的优点,从而受到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青睐。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模仿青铜器造型的白陶鼎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商,高22.1厘米,口径9.1厘米,足径8.9厘米。器敛口,腹微鼓,圜足,口下安双耳,足上有对称双孔。器身通体刻划饕餮纹。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其无论造型或纹饰,均模仿当时的青铜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原始瓷器:

  白陶烧成技术并未达到瓷器的效果,却为原始瓷器的产生积累了技术经验。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原料及其处理技术,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技术,创造出了原始瓷器。

  原始瓷器的形成起码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氧化铝成分的增多和氧化铁成分的降低,使胎质呈白色;

  第二、经过1200℃以上的温度烧成,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

  第三、在器表涂上耐高温的釉,烧成后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釉的发明和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最初或许是一种偶然,是在密封得很好、窑炉温度较高的窑室里,在燃烧的过程中,燃料上的柴灰掉到了器物表面上,和瓷土中的长石融化在一起,在器物表面自然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釉面,从而启发了当时的陶工。陶工们用烧好的草木灰,拌入被稀释的瓷土泥浆中,最后涂在尚未烧制的器物表面,最早的灰釉便由此产生。这种含有草木灰和微量铁质的釉,在氧化焰中烧制呈黄色或褐色,在还原焰中烧制则呈青色或青绿色。高温釉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创举,比世界上最早发明低温釉的西亚还要早很多年。这种有橄榄绿、绿色、青绿色、青色、黄色、褐色等多种釉色的高温釉具有沉静、含蓄、雅素、温润的特点,这些特点后来发展成中国瓷器特有的风格。

  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地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地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地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

  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商代青釉弦纹瓷尊,高18厘米,口径宽1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原始青瓷双系罐,高13.2厘米,口径8.4厘米。罐敛口,折腹,束腰,平底,腹两侧各有一横系。罐身施青黄釉。肩饰水波纹及弦纹。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积。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江苏常州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簋,高12厘米。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

中国陶瓷之----先秦的陶瓷(二)

  战国原始瓷提梁盉,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盉直口,圆腹,下承以三兽形足,流为兽头状,壶体另一侧饰一卷曲短尾。提梁为弓形,顶部两端饰有锯齿形棱脊,肩、腹部饰以四道连续水波纹。器物造型古朴端庄,釉色青中泛黄,施釉均匀,纹饰简洁明快,富有动感。原始瓷出现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此盉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责编:潘佳佳、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