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展览英文缩写名不代表国际化

周懿
2016年12月21日08:29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展览英文缩写名不代表国际化

  你可知道“Z3L4”是什么?恐怕翻遍脑中的词库,也无法识别这串缩写代码,是发明的一种新技术,还是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说起缩写,日前友人告诉笔者一个“巧记”中国各大银行英文缩写的方式,甚是有趣:中国银行(BC)——不存;中国农业银行(ABC)——俺不存;中国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中国建设银行(CCB)——存存吧……“巧记”是“巧记”了,但由于平日这种英文缩写表达方式用得确实不多,听完反倒更像是逗人一乐的段子。

  环顾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英文缩写进入我们的生活,猛地发现不知何时艺术圈里也刮起了一阵用字母缩写的命名风,笔者近期参与或了解到的艺术活动,许多以英文缩写拟了名字——这些字母全认识,就是不知道这个活动是做什么的,好不容易搞明白了还时常会记错记混。在此稍举几个例子: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IAAC(国际艺术评论奖)、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ADM(亚洲设计管理论坛暨生活创新展)、DIA(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在这几个例子里“A”可以是“艺术(art)”,可以是“奖(award)”,也可以是“学院(academy)”。“C”可以是“中国的(Chinese)”,可以是“当代的(contemporary)”,也可以是“批评(criticism)”。

  大量艺术活动的英文缩写名被创造、被使用,一方面是有大量的艺术活动正在被开展,另一方面或许也标志着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更加开放,我们有了更广阔的平台,迫切想让外国友人了解我们,参与我们。但其实英文缩写总是会让大多数非原生英文环境中成长的人或多或少产生疏离感,从中文到英文需要一道翻译,英文变到缩写又是一道“翻译”。而且很多时候,这些缩写被当作理所当然的既有词,理直气壮地取代了全称,在没有中英文对照说明的情况下,出现在一部分的主办方文件、新闻报道、宣传材料中。当你虚心地向电脑搜索引擎请教,它有时会给你抛出10个答案——就这26个字母三五组合,“撞词事件”大量发生,还有一些甚至未收录进词库中。恐怕这种缩写就算是洋生洋长的外国友人一时间也无法理解吧。疏离感便由此而生,竟然连一个活动名称都看不懂,曲太高,诚然和不了。展览、活动办在哪里,办给谁看,最广大的受众又是谁?

  许多主办方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带着这样的期许,期待着自己开启的展览、活动可以一年又一年地成长下去,使一个大众陌生的词在一轮轮使用中,成为一种习惯,打出一个品牌。而这种品牌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内容,需要少一些看似华丽的浮光,接一些地气,多一些真诚。著名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取了全称前3个字母Met作为简称,而不是叫做“MMA”;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常简称为MoMA,而不是去掉“o”,也叫做“MMA”。这样读起来上口,也符合自身的定位和气质(从词上看Met有种过去式老派的严谨,MoMA则有种机灵的狡黠)。可见这些百年老馆,之所以能成为一种世界品牌,连取缩略名都用了心。而像中国本土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其简称“全国美展”,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已成了地位稳固的金字招牌,也完全不需要英文缩写的名称了。

  回到开头我们说的“Z3L4”,这既不是什么新技术也不是新病毒,就只是“张三李四”的缩写。命名,是为了让人们更方便地记住一件事物,缩写则是为了让人们更便利地使用和理解。倘若只是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了貌似的“高大上”“国际化”去创造一个难以被大众理解接受的英文缩写,恐怕一不小心就会使这“张三李四”变成了“张冠李戴”。

(责编:鲁婧、董子龙)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