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考古再现“路县故城”生活场景

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在通州被发现,与大多数配合性考古不同的是,副中心建设工程没有给这次考古限定严格的完工时间。这是北京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在建设现场文物展廊,工作人员再现了古时的生活场景。记者 刘航 摄
在路县遗址发掘现场,工作人员拿洛阳铲仔细勘研土层。据悉,北京市文物局已完成副中心155平方公里范围内文物资源的调查及复核工作,调查200多个村落及社区,发现121处具有保护价值的各类古建筑、古民居及优秀的近现代建筑。
赵夏锋和林玥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这些千年前的瓶、罐、人物、动物,“听”它们诉说当年的古城故事。
现场发现的骨骸将送往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做体质人类学方面检测。
东汉墓:发掘现场清理出具有明显东汉墓葬特征的遗址。
各发掘现场发掘出的文物都要先一一登记造册,在文物仓库里等待进一步鉴定。
一线发掘就是“用刷子一寸一寸刷地,用铲子一点一点筛查”,不能漏过丝毫来自历史深处的讯息。
历时7个月,全国各地9家考古队齐聚北京,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考古勘探,在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探秘面积约101.3万平方米,通州地区的实物考古历史,一下子上推了千余年。
眼下,来自各建筑企业的精兵强将正夜以继日地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地鏖战。而就在塔吊林立的核心区不远处的古城村附近,千年前的路县被人们发现。这里同样也有一支队伍在全力以赴。这里没有热火朝天的钢筋水泥碰撞,需要的同样是仔细、仔细、再仔细的工匠精神和严谨态度。为了副中心考古勘探工作的顺利推进,一线的考古工作者们同样在打一场攻坚战。
赵夏锋和林玥两位技术员是负责通州考古发掘文物绘图的一线工作人员。每天8小时的工作中,她们就在潞城一间不显眼的仓库里面对这些瓶罐陶器,把文物的样状完整具体地再现在图纸上。对于两个年轻女孩儿来说,这是工作,也是兴趣所在。“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画着画着,那些陶人、瓦片就仿佛在说话了,对我们讲它们的故事……”林玥说。
通州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古遗址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目前正在进行的考古勘探,更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地进一步追本溯源提供了有力的史实依据。北京的未来之城,将诞生在一块历史积淀厚重的土地上。
记者 刘航 摄影报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