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刘志丹和赤卫队员》 1957古元
国画《强渡大渡河》 1951傅抱石
20世纪中国美术创作以大无畏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成为万里长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美术家书写的历史。在波澜壮阔、艰苦卓绝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居然有长征将士在戎马倥偬、饥寒交迫中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美术作品你信吗?1938年,《大美画报》刊登了一批25幅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创作的漫画中的部分作品,15天后结集为《西行漫画》出版。20多年后才知道作者是长征将领、新中国著名外交家黄镇。
美术创作是长征的组成部分
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转折,是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第一个独立的经典形象。长征,从“闻所未闻的故事”,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最具代表性的壮丽诗篇。80年来关于长征主题的美术创作,一直摆在共和国重大美术创作的视野之内,特别是今年,更是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持,掀起了新一轮长征重大主题创作的高潮,直接组织了12张长征主题的大型创作画。80年来,关于长征的美术创作在时代的呼唤和需要下,是一个不断创作、创新、深化的主题,相对形成了三个创作阶段。
关于长征的美术创作,在与长征同步产生中,起着长征宣传“激励革命,打击敌人”的作用,是长征壮丽诗篇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的是在长征将士中由两位“画家”的创作,一位是著名外交家黄镇,他在长征途中画的几百幅漫画中的25幅被人拍成照片送到了文学家阿英手里在上海以风雨书屋的名义出版。黄镇曾就读于于上海美专、新华艺大,是美术科班出生,当过中学美术老师,1948年还主持过我军军旗、军徽的设计。人民日报老社长邵华泽赞曰:党内才子。另一位是廖承志,其母亲是廖仲恺先生夫人著名画家、长期担任中国美协主席的何香凝,廖承志留学早稻田大学,绘画得自家传,长征中他为各种大会画马列像布置会场,他平时自己也画了一些长征生活画,但都没有保存下来,只是在1969年为女儿凭记忆重画了一张自己在长征时亲历和一对少数民族夫妇为参加长征忍痛把亲生孩子托付给老乡照顾的情景,细节生动,十分传神,非亲历者莫能为之。
油画《红军过夹金山》 1950冯法祀
油画《红军过草地》 1957董希文
从亲历者自发到经典艺术家的探索
由于战争年代条件的限制,真正形成长征的重大主题创作高潮是在解放以后,据著名画家全山石介绍,解放后长征主题创作以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军事博物馆展陈订件为主。先后有:1952年、1959年,这两次都是以罗工柳为主的,第二次全山石作为助手参与;1961年又重新组织了创作,还是以罗工柳为主;1965年是以王式廓主持的。1975年,革博、军博采取个别邀请的办法,分别邀请了我画《娄山关》,庞涛、林岗《峥嵘岁月》(1979,描写朱德过草地的)。全山石强调,那时不仅在史实、艺术性上下功夫,就连展出的环境,特别是作为大型现代殿堂画创作十分注意作品挂在高处以后透视关系的变化和调整。2005年,国家组织的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有长征主题的。
我们把“文革”前划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创作任务来自于中国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得订件和历届全国美展的主题创作,在画种上以中国画和油画为主,其中国画:傅抱石《强渡大渡河》(1951)、《过雪山》(1953)、李可染《长征》(1959)、《六盘山》(1959)、溥松窗《大渡桥横铁索寒》(1961)、钱松岩《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1965)。
油画有:冯法祀《红军过夹金山》(1950)、古元《刘志丹在陕北》(1951)、李宗津《强夺泸定桥》(1951)、吴作人《过雪山》(1951)。
雕塑:刘开渠《工农红军》(1956)、程允贤《毛泽东在长征路上》(1958)等。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潘鹤《艰苦岁月》(1957),这件雕塑社会公众认为是反映红军长征的代表作,实际上是作者受解放军总政治部委托创作反映“四野”解放海南岛的主题创作,正是作品反映的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在艰苦中的乐观精神,与红军长征精神高度的契合,人物的军装、造型也很一致,这才有了形象大于思维的普遍审美。
这些20世纪老一辈艺术家留下了,堪称经典的一批作品,技法纯熟,气势磅礴,画面富有经典性,作品偏重在对长征环境的渲染描绘、对当年重大事件的正面表现上。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当年大学毕业班学生的毕业创作也选择了长征题材,如油画家靳尚谊《送别》(1959)、朱颖人(当年是油画专业的)邵念慈《刘志丹在陕北》(195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