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渡桥横铁索寒》 1961 蒲松窗
长征美术创作的深化:学术研究和艺术提炼
如果说“文革”前长征主题美术创作,主要是呈现事件,“文革”后则是在对长征学术研究和艺术提炼基础上的深化创作。
长征美术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文革”中断后在“文革”后期恢复算起,这一阶段,除国家订件和历届全国美展主题创作以外,纪念长征胜利的主题创作以往只是作为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的推荐创作主题之一,从1986年起,举办纪念长征胜利50、60周年主题美展极大地推动了长征主题的美术创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美术家个人对长征主题的研究和偏好也接触了硕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沈尧伊。20世纪60年代毕业的沈尧伊在偶然中喜欢上了长征题材,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写生、创作,他曾经六度重走长征路。他是迄今为止个人创作长征最多、最完整的画家。他创作的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已成为长征题材的经典之作。这一阶段的雕塑颇具特色,在当年红军长征沿线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由著名雕塑家创作了一大批很有艺术水准的大型城市雕塑作品,不少作品是雕塑名家叶毓山领衔创作的,真正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体与环境的协调。
这一阶段长征题材的变化最重要的是,由于国内政治生活趋向正常化,人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长征,对长征中红军将士作为个体人的关注出现了,国画中如李青稞《西风烈》(1996),通过两位花季青年红军女战士在寒风凛冽中挑灯夜行,强化了环境与人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杨金星《伴侣》(1997)通过毛泽东、贺子珍,周恩来、邓颖超,朱德、康克清这三对长征中领袖夫妇平凡、亲切的形象,体现了长征时红军领袖普通一兵的本色和志同道合的革命理想人生。老画家、浙派人物画的创始人之一李震坚《快马加鞭未下鞍》(1978),以革命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塑造了毛泽东扬鞭策马的高大形象。1983年军艺当届毕业班以长征为主题搞毕业创作,学员刘向平等在教师刘大为带领下赴遵义、草原等长征沿线写生,并在刘大为指导下从选题到草图构思最后创作了《1935年遵义》(1983),展现的是会议代表在走廊上休息的场景,这就和许多直接表现会议场景的作品拉开了距离。彭彬《遵义会议》(1977)描绘的是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和参会领导在会议楼的走廊上会见红军将士,突出毛泽东深受三军将士爱戴的情景也颇有新意。油画中沈尧伊《长征之路》(1981)运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梦幻般组合,在一个平面中表现了多个红军长征情景,这种图式对红军长征表现形式是较为新颖的。沈尧伊在版画上艺术语言精到,他的油画更多的还是使用了版画的艺术语言。全山石《娄山关》(1978),选择了阳光普照的娄山关来体现红军的胜利和毛泽东词的诗意。全山石对记者说,当年接受了军博的创作任务后,就由军博的一位同志陪同上山,山上只有一位独眼的老人,他们就在老人处搭伙,一连下了17天雨,一直等到第18天才迎来阳关普照的天气,全山石终于捕捉到了自己满意的画面。这种深刻的体验让全山石终身难忘。《娄山关》一反他以往擅长欧洲经典的酱油色,而是在金色阳光中体现出饱满而自信的情绪。为什么会有个人风格这么大的变化?全山石自豪地说:我们胜利了嘛。崔开玺《长征中的贺龙与任弼时》(1984)也很耐人寻味,画面是贺龙看着任弼时在钓鱼,长征时由于敌军封锁食品极度匮乏,就连贺龙、任弼时这样的高级将领也不例外,作者选择了沼泽草地上两位红军将领气定神闲的钓鱼场景,体现了他们大无畏的气概和理想的光辉。
长征主题美术创作正迎来新的突破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创作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文革”以后思想解放,社会恢复正常而形成的。长征开始并没有明确计划,所以不可能有“长征”这个名称,现在研究了解到最早是1934年11月即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一个月后,王明在莫斯科介绍红六军等西征时提出的。红一方面最早是1935年2月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正副主任的王稼祥、李富春在发布布告中提出的。但最有影响的无疑是毛泽东首先在瓦窑堡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出:长征是宣传队、是宣言书、是播种机...第一部长征将士亲历回忆录也是毛泽东亲自发起征集,并在1937年结集完成的《长征记》(又名《两万五千里》),这是最为客观真是的文本,过去几乎见不到了,2006年才重新出版。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大量的红军将士个人回忆录,正是由于社会恢复正常,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对于长征的研究和考证的深入,才使得我们今天对长征会有更深刻、更符合历史真实的认识,而第三阶段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同时,第三阶段的创作,还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由国家组织专家对创作者进行辅导,这与过去完全靠画家自己体验、摸索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展”,由于近年来,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了深入地研究,甚至对细节都有了新的深入研究。军史和长征研究专家的介入,使得画家对长征的既有历史高度又有较为准确的人物形象刻画、历史文物、环境再现。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长征的主题美术创作正迎来新的突破。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