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名家赵雁君艺术赏析
艺术简介
赵雁君,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第十二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曾任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西湖美术馆馆长;曾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其作品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大展,曾5次连续荣获大奖,被书法界誉为“赵雁君现象”。1997年至今,出任中国书协各类大展评委;200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山阴道上行——赵雁君书法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南海、浙江美术馆、浙江博物馆等国家级、省级收藏机构收藏。
其论文《王字风格构成论》、《鲁迅书法艺术论》、《杜甫“书贵瘦硬”论辩》等多篇发表于全国学术核心期刊。主持策划、组织实施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三大艺术特展:旷世墨宝——浙江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展、百年回眸——浙江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展、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大展,并主编三大特展特集;主持策划、组织实施浙江博物馆、西湖美术馆“世纪经典——20世纪中国美术大师系列特展”、“世纪精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展特展”、“世纪掇英——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展特展”等。赴台湾国父纪念馆举办“纪念吴昌硕160周年——吴昌硕书画展”,作“吴昌硕的意义”学术演讲;赴台湾历史博物馆举办“纪念黄宾虹诞辰140周年——黄宾虹艺术展”,作“书法之于黄宾虹”学术演讲;赴台湾华梵大学作“书法创作研究”专题讲学等。主持编辑出版《沙孟海全集》(十三卷),主编《沙孟海全集·作品卷》;协助主编《中国书法全集·李邕卷》,编撰作品考释、书家小传等。
揭傒斯诗 轴 68×47cm 2013年
我与经典
赵雁君
书法经典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主要参照。如何理解经典、承续经典、发展经典、超越经典是书法家们不可回避的不二之途。经典有其时代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当然是经典,但它在魏晋时代就不是经典,甚至连“正统”都不是。“王字”之所以成为书法的“经典”,是因为它为魏晋以降的行草书发展提供了“范式”。徐渭书法,是对明以前书风的反叛,作为“风格”的一种典型代表,它同样成为明以后的书法经典。如何把握经典,在于书家取法的基点定位。历代经典书法的意义在于为当代书家提供了技法传承的蓝本,其价值在于为当代书家提供了书风发展的方向,而对经典的超越则是当代书家毕生以求的目标。
我对书法经典的理解与把握,更多的是把它放在所处的时代以及它在书法发展史上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中去认识。一种书体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有上下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择取一家,只不过是创作学习的一个突破口与切入点,要有所推进和发展,必须从整个书法发展脉络中寻找这一书体的演化轨迹,从而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新的契机。我研习“二王”,曾将王字放在特定的魏晋书风流变的过程中去考察,试图从晋人残纸书迹中寻绎二王书风的成因,而对王字风格的梳理,则是从它的渊源与对后世书风影响中去探究。于是,将“原始的晋人书迹”融入“二王”书法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创作实践的基本程式。选择倪元璐、陈老莲、徐渭等,虽系“山阴”情结,更是情性所致,形式所需,书风所趋。这里,我所取舍的是这些山阴书家们的特立精神与艺术风格。因此,“为己所用”恰恰是我把握经典、承继传统的一个理念,风格的融合与提炼是我之于书法的艺术追求与目标。
春安秋吉四言联 230×52.5cm×2 2013年
择化山阴 中得心源
赵雁君书法三十年
沈 刚
赵雁君,山阴人,生于斯长于斯,山阴道上的自然景观、文化气息、艺术传统和生命形态对其生命、生活、艺术的影响,也成为其书法创作的择化之源。
山阴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奠定了赵雁君真正书法意义上的基础,成为以后一切创作的向心力。随着对二王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究,赵雁君将目光投放到二王所处的整个时代,他发现这片二王赖以生存的背景上既有骈体文的精致华贵,又有乐府民歌的清新纯朴;既有雪夜访戴的名士风度,又有艳歌丽影的金粉堆砌。这个时代对美的自觉使它对观念有很大的包容性,这种启示使赵雁君寻觅到一种让他惊喜不已的东西——晋人残纸、汉简草书。这种经典以外的民间碎片散发着野花一样的活气,简直是一种异质。于是,赵雁君将二王经典的神髓和这种相去甚远的民间血质交融在一起,产生出既野性又温雅,既直抒胸臆又不失法度,既精致流美又生拙率意的作品来,并使原先内敛的意气中有了外拓的逸势。赵雁君的创作走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文明人重返自然。既有文明人的文化品质,又有大自然的鲜活气息。这次探索性的试验使赵雁君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具备创作能力和构筑自己的风格特征几乎同时完成。
初禅戏蝶五言联 180×32cm×2 2013年
但赵雁君的高明在于:在经典之外的民间碎片中有了颇为成功的发现后,他仍然将书法创作的动力建立在经典之上,使其在寻觅民间碎片的过程中,仍然保持其风格的统一性和创作的稳定上升,避免了一般人常常因游离经典而出现的创作滑坡和风格分裂;有了这一创作的基点,赵雁君将目光放得更远,在原来晋人残纸、竹简草书的基础上伸展到北魏墓志、汉代碑刻等各种来自民间的信息上,如此,便使其作品的形式创造有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和持久的耐力。
赵光义诗 轴 67.5×32cm 2014年
接下来赵雁君要做的工作是对明清时期书家群体的综合性研究。这项工作起始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契机——1995-1996 年,赵雁君在北京参加《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作,由于工作的便利,赵雁君有机会大量接触全国各大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又由于带着研究的目的而非只是出于养眼娱性的闲心去欣赏这些作品,所以赵雁君能在这些作品中看出东西来,这也是一个优秀书家十分重要的素质——能从别人看不出东西的地方看出东西来,并进一步将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的风格元素。赵雁君将这种能力的运使称之为“择化”。简单地说,这是一种由感觉领悟发展到提炼转化的能力。但“择化”其实有着不同层次的内涵——浅层次的“择化”是对某书家作品的感悟、抽象然后将其风格特征转化为自己的书法特征;深层次的“择化”是对某一时代、某一书家群体,甚至对整个书法史作出综合研究,抽象出时代审美的大形象、大特征,宏观俯瞰,又细处入手,汇通古今,择其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将最适合于自己天性的东西拿过来,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然后非常自然地流淌出来。这一时期从微观个案的角度来说,赵雁君“择化”的主要对象是:
倪元璐——古拙,骨梗,奇崛,折笔 王 铎——线条的连绵生发及团块式组合,章法的节奏感及将尺犊转化为立轴的能力 傅 山——支离感,结体的夸张变形,敬侧翻转和连绵瓜葛 陈洪绶——峭利挺劲的力感,夸张内敛性取势,结体的瘦硬形态(赵雁君对此还写有论文《杜甫“书贵瘦硬”论辩》) 张瑞图——纵向回旋,横向取势,露锋折笔,字距紧行距宽 黄道周——险劲,转折,向左取势,纵横捭阖 徐 渭——纵横之势,郁勃之气,点画狼籍而打破行列
每闻得见七言联 180×32cm×2 2013年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赵雁君这一时期需要综合“择化”的内容 ——明清时期书家群体因作品尺幅的改变而带来笔法和章法的创新。赵雁君过去所熟悉的横向取势——这也是整个中古时代书法取势的总体趋向,现在受到近古书家纵向取势的挑战,又因尺幅加大,原来最基本的技法一一精致的“绞转”向大幅度的“提按”动作转化,对赵雁君来说,这一过程是一个矛盾痛苦、徘徊潜伏到柳暗花明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赵雁君对整个书法史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在理论上作出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同时又对二王为中心的中古书作作了认真的回顾,再来返观明清书家的综合性时代特征,甚至还反复研究了同时期画家的题款章法及篆刻边款(难怪赵雁君的落款一直是其书法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们发现赵雁君的“择化”过程始终以中古二王为据点:远古,过于古质朴拙;近古,则过于狂放恣肆两者向中间聚会,中古则得融通中和之美,中和乃大,“大美”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美。非常有意思的是——中国古代,凡是理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其感性思维也高度发达,最典型的又是二王时代——一方面谈玄说理,一方面爱美爱自然,既“悟言一室之内”又“放浪形骸之外”;与之相仿佛,明代陆王“心学”大盛,同时又感官大释放。赵雁君据于中古,“择化”明清,是有其理论上的依据的。第二件有意思的事是我们惊喜地发现赵雁君这一次“择化”过程,依然走在山阴道上——徐渭、倪元璐、陈洪绶……山阴道真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第三件有趣的事是赵雁君这一次“择化”的结果,竟然使一般的欣赏者大为失望——竟然读不懂其作品了。1995年前后,赵雁君因书作常常提供新面孔,又常常获奖,以至引来了一大帮跟风者,甚至出现全国范围的“赵雁君现象”,现在跟风者们竟至于读不懂他的作品,甚至连进入其作品的门径都找不到——这不能不说赵雁君已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择化”结果,将无数好的东西拿过来综合提炼而自然化出,别人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这正是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中天秋野五言联 180×32cm×2 2013年
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玄虚,还是将本人对赵雁君这次“择化”的感受择要录于下:
(一)碎处求整,闲处生神:在信马长川,自然放松的挥洒中偶然出现的散金碎玉一一这些偶然的拾得正是功夫积厚后自然溢出的那部分。通过这些貌不经意的碎金玉屑的闪烁,逐渐将一条线的复杂性格的各个侧面完整地勾勒出来,在闲散中经了这么几个点,却拢住了赏者的神。
(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大胆落墨是指有一个静穆而深沉的出场,象梅兰芳扮的“大青衣”——静穆、简古、元气淋漓。起首以团块积厚,却又以灵动飞扬收摄;落款与起首紧密配合,将气裹在中间。书是一腔子气,气足了线就大活;气折了,线亦就断了;气顺了,线亦就浑然一体。现在赵雁君得郁勃之气,由形的积厚过渡到气的积厚。虽然还是营造,但营造的不再是小趣味,而是大气象。
(三)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不气沉丹田、咬紧牙关,做出一副雄关漫道式的严峻相来,而是轻描淡写,一条线就将书的形象拉出来,过去生硬的气息几已褪尽,有时甚至到达婀娜的境地。品砚家有所谓老中幼嫩方为上品的说法,正如羲之遒中得媚,相反相成,却是中国哲学的高境界。
(四)赵雁君对书法形象具有了超人的想象力和抽象力,其线条是有形象的,章法也是有形象的。线条章法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名状的自然生发性,但当作品完成后,又觉得内存着必然的逻辑关系。仿佛一棵古树或一枝藤萝,不断缠结着生长出来,生机勃勃又意趣盎然。这一点给书法还没有上路者会有一个误导,似乎以为书中有画意才是上品,其实大谬——书的形与自然物象的形只有达到内在精神的契合方为上品。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只有将外部世界导向个体的内心世界,通过内心的提纯净化,才能使之成为精神化了的形象呈现。
贾弇诗 80×35cm 2013年
万里一帆七言联 180×32cm×2 2013年
宋袁燮诗 轴 76×36cm 2016年
释一山诗 轴 83.5×34cm 2016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