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亟待完善

谭志红

2016年08月31日08: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亟待完善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近日,一则关于广州文物修缮专项资金使用率偏低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由于现行修缮定额标准低、缺项多,导致建筑企业不太愿意承接古建筑修缮工程,广州市近2/3的文物修缮项目流标。而由此导致的匠人流失问题,也成为文物保护专家热议的话题。

  2015年2月,《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文物保护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升。广州市政府依法每年安排6000万元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今年专项资金已下拨4696.31万元,但文物修缮专项资金使用率仍然偏低。

  据广州市文广新局计财处处长陈志斌介绍,2014年、2015年,全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修缮的资金使用率分别约为20%、15%。这是因为项目立项后要进行财务评估,但目前没有文物建设的基本定价,评估的定价按照普通建筑来做,由于评估价格低,导致2/3的项目流标。

  这一现象引起相关部门、文物保护专家和文物修缮单位的关注。全国文物保护专家、广州大学教授汤国华此前曾表示,现在古旧建筑保护和修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修缮定额太低,政府按照现代建筑的成本进行报价,建筑企业不愿意承接古建筑修缮的工程。现代建筑材料很多是行货,很容易买到,而古建筑修缮用的材料一般都要定制,成本很高。

  为了开展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设计、监理、修缮,并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在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制定上取得突破,今年3月29日,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成立。随后,该协会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及会员单位针对文物工程修缮定额太低等问题,进行了4个月的走访调研,征求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7月底,广东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与广州市文物局、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等在广州组织召开广东古建筑修缮定额研讨会,并邀请广州市部分建筑公司企业代表、民间工艺业主代表和传统工艺工匠代表参加,旨在推动有关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文物(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文化遗产。

  广州市房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古建筑事业部经理陈俊在研讨会上表示,2012年10月1日起,《广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修缮工程综合定额(2012)》正式实施后,原《广州市房屋修缮工程预算定额(1998)》停止使用。现行的修缮定额主要针对和适用于现代建筑,而文物(古建筑)项目也需照此执行,但至少缺失130项古建筑修缮项目定额标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认为,现行修缮定额标准不仅缺项多,人工费用和材料定额也相对较低。以灰塑为例,屋面灰塑现行修缮定额为每平方米约500元,而1平方米的工作需要3名工匠完成,平均每人每天170元。现行定额没有体现出传统工艺工匠的劳动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导致工匠们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是在凭匠人精神修缮历史文物古建筑。他认为,广东省古建筑修缮定额标准需尽快建立和完善。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温洋表示,现行的修缮定额人工费、材料费与实际市场价差距大,迟滞了文物保护行业的发展。受此影响,很多长期从事文保行业的企业和老工匠开始另谋出路,给传统工艺传承造成困难。

  对于修缮定额标准低造成的工匠缺失问题,广东省政协委员陈星深以为然。她认为,历史古建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目前国家在提倡工匠精神,有必要尽快修订古建筑修缮定额,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文保行业,确保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传承后继有人。

  目前,广州正计划修订《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化使用程序。同时,拟建立文物修缮项目库。为提升资金使用率,以后的项目不是一申报就下拨资金安排,而是严格控制流程,到了该使用的时候才拨付。

(责编:潘佳佳、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