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平安帖》曾受乾隆盛赞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前半部),纵24.5厘米,横13.8厘米。
2010年11月20日晚,在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秋光万华——清代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中,起拍价为5500万元,最后此作品以2.75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3.08亿元。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9行,后被一分为二,在嘉德秋拍亮相的为前半部,4行,41字。王羲之用笔峻利,沉著潇洒,俊宕清健,体势丰满,尤其是尖笔的起讫牵带,丰富多变,饱满完整。
据悉,此帖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这件高古摹本曾经受乾隆帝盛赞,誉本帖“可亚时晴”。乾隆御题两次,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在元代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此后这件作品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万历年间流入北京,被王世懋、孙鑛等发现。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家凤处。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之后被收入内府。
【作者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