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想“+”》VR邮品效果图
□□卢曦
在老百姓的印象中,邮票一般只是支付寄送信件的邮资凭证。在互联网时代,邮票这一功能逐渐被弱化,收藏功能则越来越强。邮票在方寸空间展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因此,更多地被集邮爱好者当做艺术品收藏品鉴。
作为负责集邮品的设计、制作、批发,邮票、集邮品的进出口贸易,以及邮票、集邮品销售等业务的中国集邮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集邮”),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鉴赏水平提高的趋势下,也在不断运用一些新技术、新手段,传播集邮文化,并为邮票收藏增添了科技内涵。
“科技+”邮票吸睛
8月28日,中国邮政将发行《月圆中秋》邮票一套一枚。为配合该套邮票的发行,中国集邮也将于当日独家发行《月圆中秋》邮票金,这也是继年初《丙申年》邮票金成功发行之后,中国集邮发行的第二套邮票金编号产品。据悉,邮票金是由中国集邮发行的高端贵金属收藏品牌,由传统邮票与贵金属结合打造而成。
据中国集邮业务拓展部副经理蔡毅介绍,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中国集邮一直在不断研发创新,将成熟的科技手段及效果运用到邮票中。《月圆中秋》邮票金采用2克99.99%的黄金原料,在8月28日当天发行的邮票图案基础上进行再创作,除了将邮票立体地呈现出来,还将有独特桂花香味,并能持续3个月之久。
这并不是中国集邮首次“科技+”尝试。早在2009年,中国集邮就首次配合发行多媒体邮票——《唐诗三百首》,该邮票采用微缩、荧光、香味、发声、热敏等多项工艺,让313首唐诗全文缩印邮票边饰上。之后该公司又相继发行了《宋词》和《元曲》多媒体邮票,通过硬件终端,让邮票实现可听、可视,让邮票从平面状态变得三维立体。
紧跟科技发展脚步,在今年的深圳文博会上,中国集邮又推出的《创想“+”》VR(虚拟现实技术)邮品,集结近年来发行的代表性邮票,如《丙申年》邮票小版、《挥扇仕女图》小型张等邮票,运用二维码扫描技术、云图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VR等科技手段,展现出动态视频的丰富场景,为集邮者呈现更加直观、生动的集邮文化。
“互联网+”线下双管齐下
当下,“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在借互联网的东风发展壮大。中国集邮也借这股浪潮,不断开拓线上市场,吸引和影响新的人群,加入集邮文化的行列。
中国集邮市场经营部经理邓庆龙介绍,中国集邮目前除了拥有邮政系统内部4000多个集邮网点,还新开辟了支持线上交易的中国集邮网上营业厅,通过实名注册成为会员用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到新邮预订、新邮零售、集邮品销售、原地邮品实寄等服务,更可以体验网上交流互动、文化收藏类期刊阅读、信息推送等会员增值服务。
同时,中国集邮还在微信商城和手机APP开辟“中国集邮”平台。“目前微信公众号、服务号和商城已经拥有粉丝60多万,中国集邮也正在与阿里巴巴集团洽谈,准备开设天猫旗舰店。通过各种线上手段,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互补,吸引更为年轻的消费群体。”邓庆龙介绍。
为了让集邮文化走进普通家庭的生活中,中国集邮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邮文化活动。例如,近日由中国集邮创办的“集邮文化大讲堂”活动,面向湖南张家界留守儿童开办的首届北京集邮夏令营活动等。为配合8月20日发行《长城》特种邮票,中国集邮还量身策划了长城集邮文化活动,组织青少年参与长城保护环保公益活动,既能营造学习长城集邮文化的氛围,又能很好地促进《长城》邮票的发行。
据悉,中国集邮正探索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推出消费者生日、婚庆等个人纪念日定制产品,以及借助春节、中秋等重大节庆日邮票开发定制产品,可以更好地让邮票走入百姓生活,让生活融入集邮文化。这一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也是中国集邮下一步重点开发的板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