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靳尚谊《送别》 风雨曩日送红军

曲康维

2016年08月08日08: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风雨曩日送红军

  送别(油画) 137×242厘米 1959年 靳尚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曲康维

  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作品《送别》,既是靳尚谊早期油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表现长征题材的重要作品。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和知识分子问题》中提出,苏联的文化模式应当为中国文化建设之范例。1949年后,中国美术界提出“改造旧国画”,提倡向苏联模式学习,创作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苏式大一统模式开始有所转变。文艺界在“双百”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明确了应当进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美术创作。彼时,适逢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建成开馆,约请中央美院师生创作一批革命历史画。已从马克西莫夫油训班毕业并留校任教的靳尚谊接受委托画一幅红军长征开始之际的作品。如何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形式语言来进行新时期革命历史画的创作成为创作的焦点所在。

  画家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从瑞金出发开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史实为创作背景。画面采取多人物构图方式,重视对军民生活化细节的表现与离别时错综复杂的感受提炼。此外,在人物形体的塑造上有较为明显的突破。在《送别》中,国立艺专时期受法国素描体系影响,仅依靠精准轮廓线来确定“色、光、体、面”,质感塑造流于表面的造型弱点逐渐为重视内部结构的苏式素描体系所修正。在苏联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和马克西莫夫教学实践的影响下,画家加强了人物形体中线的突出。内在的肌肉、骨骼与结构分面有了深层次的联系,人物形体的结实感与体量感塑造的更为厚重。背景的画法则没有采用苏联表现欧洲风景那种协调好看的色彩。为了与瑞金的环境相统一,画家将背景设定为雨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植被与褐色的泥土,二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这幅作品本应当作为革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展的展陈之一进行展出,最终却因历史原因并没有出现于展览之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国家博物馆的库房中被找到,进行修补后对外展出。它作为变革时代的先锋之作,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责编:潘佳佳、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