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因行走历练而生机

潘丰泉

2016年07月26日08:43  来源:美术报
 
原标题:艺术创作:因行走历练而生机

  一个画者,一生少不了要看很多画,除了自己勤奋作画外,还得尽可能多接触了解不同层面的画,诸如传统与现代,经典或流行,写实及抽象。

  这就有个“画里与画外”的眼光和取向的问题。

  所谓的“画里”,也就是一幅作品的技巧风格等,这容易感受到。但“画外”,则基于这几种情况:

  找一个绘画艺术坐标,看艺术高峰时期主要代表作是一个方面,同时,还要横竖对比,在比较中,找出传承与拓展关系;

  在艺术交流最为活跃的当下,为画家提供了一个了解别人,同时从中可以看出自己不足的渠道,如出版物、画展等,它们在拉近东西南北中画家的距离,这样的窗口,是研究绘画艺术的另一种选择。

  以上种种,是当今从事中国画最常见的情形。

  但与上述在画室或通过博物馆获取的渠道不同,还存在另一种情形,差异也不小。

  比如,由艺术家个人创作的作品,举办的个人画展,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看又有所不同。早前在一次古城西安艺术考察途中,参观了朱颖人先生师生联展。人们印象中的西安以及整个西北,其水墨画艺术特点风格与其他地域均有不同处。在异地他乡,江浙水墨画的展览效果,给西北同行不少启发,因为每一幅画作,彻头彻尾地展现江南秀丽灵巧的水墨画韵。

  按苏东坡的划分,文人画始于王维。其萧散淡和的艺术境象开创了文人山水画的先河。虽朝代更迭,名家辈出,但让人意外的是,王维没有在他所从事的诗书画故地,让香火传续,却让文人画由原出生地,移师到后来的锦绣江南一带,于今五湖四海异国他乡地散枝开叶。

  今日之长安画派,延续以石鲁、赵望云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大墨吞吐而气势雄浑壮阔的画风。江浙画家秀润的笔墨风骨,是对他们粗厚画风的一种补充,展览虽是几天,但观众热情予以好评,显示出南北中国画的互补性。

  艺术如生活,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它渐渐在改变一个人最初的知识结构,甚至给原来熟悉的画法一个“脱胎换骨”。

  中国文化艺术现象林林总总,一个画家,一个志存高远有艺术抱负的艺术家,应当在广阔天地中走动。这里说的不是一般地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走动,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气息中走动,带有一种文化眼光的走动,一种能极大开阔心胸和艺术视域的走动。纵观一些艺术上有作为的画家,其技巧造诣之深是与个人艺术生活的精彩历练有关系的。如清石涛一生,大多在南方一带走动,这无疑使他的笔墨表达变化万端,一是自然风土人情拓展了一个人的视域,心胸也随之开阔起来,接受大量不同的艺术信息。另一是所到之处,也随之结识同一专业的高人,如石涛与八大山人的友情一样。再如近现代,傅抱石、陆俨少也是在一路颠簸中走动,既增加了历练,也带动创作上“质”的飞跃。

  傅抱石当年在重庆金刚坡通过举办个展这一时机,就接受了不少同行的批评建议,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艺术之路,“抱石皴”成为一种独特的技法,当传统皴法无法对上新的生活状态时,那么某些新的绘画形态便有其独到之处。还有,在一个被老观念束缚得根深蒂固的地方,想要形成一种新的技法,难免阻力重重。因为,人们久而久之习惯了对某些事物的看法,从深处想,它属于艺术情感上一种艺术界普遍能接受的东西,短时间内难以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割舍。

  由现代山水画发展的轨迹看,不少新表现技法的出现,更证实了多方的生活阅历是艺术原动力所在。而新的技法想在多年生活之地探索推动,早就胎死腹中,足已让人失去信心而裹足不前。陆俨少与“云水”画法,也是在长途跋涉的艰难困苦中,因自然和生活不断给他艺术上的启迪,以及到另一个地方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不是一般意义上从古画里找根据,凭空想象,最终是脱离生活的一种无端臆造。

  一个画者,若长期呆在老地方画画,很容易“结壳”,唯有多行多看,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绘画生机“光临”,凡此种种便能别开生面。

(责编:鲁婧、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