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淡的大师与空洞的展览

傅德锋

2016年03月30日10:09  来源:美术报
 
原标题:扯淡的大师与空洞的展览

  当今之社会,大师满天飞。文物鉴定界、工艺美术界尤其如此,书画界亦莫能外。很多被称为文物鉴定的专家、大师为了达到不可告人之目的,不顾职业操守和行业道德,将真的说成假的,把假的说成真的,真正假假、虚虚实实,使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导致纠纷和官司不断。有的鉴定专家,只要你给他足够多的好处,便可以随便给你开出专家鉴定证明,公然允许假文物持有者去忽悠外行。工艺美术界大师泛滥,真假莫辨,但更多的都无非是在充当着一些人大肆聚敛钱财的工具。如今之社会,为了经济利益,人们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十分疯狂的程度。有多少人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坑蒙拐骗的勾当。“大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和“小姐”这一高贵的称谓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早已蒙羞。

  但我们这个社会毕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尽管“大师”这一称号早已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小姐”一样,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但拥有这种封号和头衔的人还是非常吃香,在社会上招摇过市,以售其奸。原因何在?根本原因还在于人们对于大师的盲目崇拜和企业家们文化素养的普遍缺乏以及对艺术品孰好孰坏的无知。说白了,这些人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虽然他们身价过亿甚至更多,但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暴发户”和“土豪”的层面上。

  曾经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面,有的企业老板,专门请来了所谓的“书法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唱一和地给人们作介绍。你看那“大师”,装束奇特,或肥头大耳,满面春光;或长须长发,煞有介事。名片上印着密密麻麻的骇人头衔,什么“国际大奖获得者”“世界一级书画师”“当代著名书画大师”等等,只是没一个靠谱的。再看他作品集,里面有很多和党政要员、文化界领导、名人以及影视明星的合影,有的还将自己的个人照片、简历、作品与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老先生的资料合为一集,称之为“当代四大书法大师”,略微“谦虚低调”些的,尚能将自己排于三位老先生之后,更有甚者,居然将自己排在第一位,厚颜无耻地宣称自己已经超过了他们三位。再看那作品,简直是一塌糊涂,不堪入目,至多是县级书协会员的水平。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我就想选择逃离,因为我实在不想让那样的东西污浊了我的眼睛。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些老板居然还想让我给“大师”撰写评论文章,说什么这样的“大师”遇之不易。当我私下给他挑明说,其实那就是个十足的江湖混混、骗子。他还一脸的不解,说人家能与那么多高层领导和名人一起合影,能和启功、欧阳中石、沈鹏先生并列出书,怎么会是混混和骗子?如果不是大师,怎么会有那样的气派?结果,这些老板还是不听我的劝告,花大价钱收藏了很多“大师”的“墨宝”,逢人便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

  呜呼,我只能为老板的无知摇头叹息。但,话说回来,正是因为社会上这样的老板为数不少,所以才能使“大师”们屡试不爽,屡屡得手。据说,这些老板将“大师”们的“墨宝”送给领导,便因此而拿下很多工程项目,赚得钵满盆溢。曾经还看到一个场面,某市的书记、市长弯着腰毕恭毕敬地与“大师”握手,然后一左一右,簇拥着“大师”合影留念,煞是得意。

  如今之书法展览,大多追求高大上,展厅大、作品大、开幕式与研讨会场面大、参加的领导级别高、来头大,新闻报道的声势大,作品集份量沉重,价格高昂。但可惜的是,展出的作品不能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留下的只是那些表面性的东西。许多人搞联展、个展,都喜欢给展览起一个四个字的主题,但名副其实的不多。展览一次一次办下去,展出的作品还是老样子,终究是“程咬金的三板斧”。细究其实,还是急功近利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造势,及早赚取更多的名利。

  遥思以往那些真正的书画大师,一辈子也就只办一两次个人展览,出一本作品集,有的甚至在生前从未办过展览出过作品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在后人心中的地位。

  因此我想,什么时候这些扯淡的大师和空洞的展览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书画界也就趋于干净正常了,真正的大师也许才会应运而生。但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一天么?

(责编:鲁婧、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