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古代造假重灾区

2016年03月16日08:57  来源:济南时报
 

  除了食品,钱币也是古代的重点打假领域。古时钱币防伪技术远不如今天这般先进,让民间的假币制造者钻了不少空子,常有假币在市场上流通,损害百姓和国家利益。

  纸币专用纸不够劣质材料乘虚而入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我国的宋代。据戴建兵、王翠改的相关学术资料《两宋纸币研究综述》,宋真宗初年,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联合印发了纸币交子,取代之前的铁钱。为了防止别人仿印,这些交子上被做了暗号,而且要求使用同一纸质印造,每三年新旧兑换一次。到了宋仁宗时期,交子改由政府统一发行。

  交子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货币的携带和流通,也为当时的货币造假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到了雕版印刷术空前发达的南宋,纸币伪造也就相当猖獗。一些在国家纸币制造部门工作的人,离职后加入纸币造假团伙,利用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大肆牟利。当时就有人上书统治者,希望对这类人严加管理,比如好好安置他们退休后的生活,买房置业供其居住,包括他们的后代,直到他们去世。

  南宋有一段时间假纸币泛滥,跟政府部门也有关系。因为经济不振,南宋政府曾经滥发纸币,不仅造成通货膨胀,而且直接导致造纸币的专用纸不够用了。原来的纸币用纸是“物料既精,工制不苟,民欲伪造,尚或难之”的川纸,后来只能换成随随便便就能制造的杜纸。对于纸币伪造者来说,造假成本大大降低,假纸币大量流通。据《宋史·食货·志会子》的记载,“纸既可以自造,价且五倍于前,故昔之为伪者难,今之为伪者易”。

  当时纸币的造假手段也是多种多样,除了完全伪造相当数额的纸币外,还有人使用另外一种更加难以辨识的乱真方法,即更改纸币上的数额,增大币值。还有人通过非法渠道得到尚未发行的纸币,利用私自制作的假印章盖章,然后将它们送入市场。

  因为影响到百姓和国家利益,两宋政府在打击纸币造假方面也毫不手软。在刑罚方面,利用大额赏金和许以官位的形式鼓励消费者举报假币制造窝点,上交假币,如果发现造假者,重者处以极刑。宋神宗时期就大大加重了对纸币造假者的处罚,“若伪造官文书,律止流二千里,今断从绞。近凡伪造印记,再犯不至死者,亦从绞坐。”宋徽宗时期,专门设置了纸币打假部门,打击造假币者和知情不报者,“置京西北路专切管干通行交子所,仿川陕路立伪造法。通情转用并邻人不告者,皆罪之;私造交子纸者,罪以徒配。”

  除了严厉打击假币,两宋的纸币制造部门也从未停止提高纸币的防伪技术。当时的一些官员就认为,应该提高纸币用纸的质量,雕刻印刷方面则精致到不能再精致,使人不能伪造。当然,纸币的发行过程中也不能有所松懈,比如新旧纸币兑换时,工作人员就需要严格谨慎地辨别旧币的真伪,防止有人以旧假币兑换了新真币。南宋时,这样的辨别往往需要经过内外两道鉴别关卡,并对发现假币者数十倍奖励,“外场辩验到一贯伪会(假币),追赏至七十贯;内场辩验到一贯伪会,所追赏钱视外场又倍之。”而且这些奖励资金是专款专用,“凡赏钱皆置历拘榷,专以激犒官吏,断断不敢侵移他用。”陆游记载假币交易横行杜甫感慨铸币掺泥造假

  纸币造假泛滥,并不意味着铸币就没有假冒伪劣。据郑瑾的相关研究论文《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古代铸造钱币的技术本来也要求不高,造假也不是那么困难,一些普通的百姓稍微花点力气也能自己铸钱,或者到黑市上买些铜、铁、铅、锡等矿料直接造铜钱和铁钱,或者将真铸币熔化掺杂铅锡等重新铸钱。

  南宋时期,不仅纸币造假横行,铸币造假也是寻常事。陆游就曾记录其父亲说的一件事,崇宁年间,铸币造假猖狂,朝廷为了教百姓如何辨别铸币真伪,特意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悬挂精致的钱样,结果有人看到反而开玩笑说,这是给私自铸币的人送样子啊。陆游还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录过假币与真币兑换的事情,唐安有一位胡姓人家,家里相当有钱,常常让仆人拿着假钱到市场上以半价换取真钱,即便如此,仍然获利丰厚。可见,当时假币的成本多低,以及货币市场上假币交易的猖狂。

  古时民间私自铸币的力量相当强大,技术与官方铸币不相上下。据郑瑾的研究介绍,唐朝政府为了增加铸币量,曾专门征调农夫到当时的铸币部门服役,为了保证铸币质量,还高价从民间招募铸钱工匠。这些人便是民间私铸的主要力量,得到官方招募,经过铸造真币过程的锻炼,造假技术必然也更上一层楼。

  后来,官方也意识到了这批人在铸币造假方面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将其留在铸币部门,禁止其回到民间。清朝铸币的工匠最初也是招募而来,在官家服役,由于当时铸币部门的原料供应不足,只够半年铸造所用,其余时间这些工匠便回老家各自谋生,难免利用职业技能做出违背职业道德之事。于是,官府特意增加铸币经费,买够了原料,常年生产铸币,使得这些工匠没工夫离开,所谓“不令匠役出局,可杜匠役盗铸之弊”。

  不仅仅是工匠,一些官员为了谋私利也加入到铸造假币的队伍里来。他们利用职务之便,在铸币方面偷工减料,将假币低价出售换回真币,然后继续伪造。比起民间的伪劣铸币,这些来自官方的假币的质量更加不堪,有些假币中缩减了铜的用料,不是以铁取代,而是掺杂了大量的沙子,铸好的假币掉到地上就碎了。杜甫《岁晏行》中便写道:“往日用钱提私铸,今许铅锡和青泥,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常相蒙”。

  假币是古时造假的重灾区,也是重点打击对象。汉文帝曾发布诏令,若发现铸假币者,处以黥刑,即在其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再也擦洗不掉,到了汉武帝,则对伪造铸币者直接处以极刑,“盗铸诸金钱,罪皆死”。

  单看律法,唐宋时期对伪造铸币的惩罚也相当严厉。如唐朝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还有,“敢有盗铸者死,家口配没。”“私铸者抵死,邻、保、里坊、村正皆从坐。”宋朝也有类似规定。

  但是,从彼时假币横行的状态来看,这些律令的执行应该有不小的难度,一方面,铸造假币的利益诱惑太大,不少官员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那些假币作坊大多藏在深山里,而假币流通则是在繁华都市,从发现假币到找到假币源头的成本太高。

  宋朝政府曾经为了杜绝铸币造假出过大招,即在民间实行铜禁,从材料源头杜绝伪劣铸币。但是在当时,铜虽然是铸币的原材料,铜器也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之物,这样一来,就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民间为了获取铜器,不惜将铸币熔化重新铸造,反而催生了铜器黑市的出现。

(责编:董子龙、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