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当她那多波多折的身躯从那多沟多壑的高原顺势而下。当她那远古、幽深的歌声伴随着朴实、原始的民风一起吟唱。当她把民族的浓血汇向浩瀚无边的大海,当她把玉门的笛声捎加热闹的中原,当她把青藏的宽胸向着边关大漠敞开,当她把丝绸之路驼铃的余音拌着泥沙沉淀……
诗人在说:“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歌唱家在唱:“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钧。”一位黄河儿子这样说:“我生在黄河边,作为炎黄子孙,我将尽毕生之力讴歌我的民族,我的父老乡亲。”他就是享誉国际摄影界的东方纪实摄影家朱宪民。也许,他的话没有骚人的音韵,也没有歌手的旋律,但如果是他作品的读者,可能会发觉,他的照片才是最美丽的语言。一位摄影人士曾经这样为摄影家分类:一种是靠资历,一种是靠官位,一种是靠作品。可是,这种分法仿佛在他的身上没有界限。论资历 ,朱宪民16岁就开始接触照相,如今已搞了四十多年。他作过画报记者,编过全国性的专业摄影杂志,1988年还创刊了国内一流的大型摄影权威刊物《中国摄影家》杂志,享受国务院艺术家特殊津贴。论官位,他是《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兼主编,还任中国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论作品,他出版过6本纪实摄影集,早在80年代初期他的个展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及包括台北在内的国内很多城市进行过巡加展览。1989年《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品奖。1993年及时性995年他的“黄河人”系列作品分别在日本和美国展出。是国内同龄摄影家出版个人作品集最多,和在国际上获得作品大奖及在国外进行摄影展览较早的中国摄影家。
由朝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摄影画册《黄河百姓》再次证明了他以作品说话的魄力和实力。和他曾经出版了“黄河人”系列画册,《中国摄影家朱宪民作品集》、《黄河中原人》、《草原人》、《中国黄河人》一起,更奠定了他在国内及国际摄影界纪实摄影大师的地位。朱宪民拍摄黄河人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黄河养育了他,给了他直接的创作根源。当他走南闯北重返故乡的时候,是黄河的故乡人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当天的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黄河人终于和他的事业联结有一起,成为其创作巨大动力。他选择了黄河人,黄河人也成就了他。无论是他发表在报刊或专业摄影书集中的黄河人摄影作品,都受到了摄影界同仁的认可和推崇。他和其他摄影大师一道较早的开辟了国内纪实摄影的先河。作为国内纪实摄影的代表人物,其纪实摄影作品同时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一地。他的个人作品集获得“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品奖后,著名国际摄影大师卡地埃·布勒松曾为其题词:“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正如大师所言,他的真理就是从黄河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许,他的真理是一种体验,是一种对比,是一种爱心,是一种忧叹。吃黄河水长大他有着黄河人生产生活的体验,他们的风俗习惯他更子解,更清楚。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农村大地,与他以后生活和工作的大城市有着天壤之别,与都市人的冷漠、疏远相比,黄河人的面孔更和蔼可亲。“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正是基于他对故乡父老乡亲们那种浓郁的发自血统和内心深处的爱心,才使他决定以毕生之努力做到行动和思想上对黄河人的回报。他困惑的是,多年过去了,同是一个地方几乎没有太大的变迁,这也是他竭力拍摄黄河人,宣传黄河人,以换取人们最大限度的了解黄河人及关心和帮助黄河人的最大动力,同时,他更不忘自己作为一个黄河人,应该怎样的去为黄河人呐喊,怎样去帮助黄河人提高。
在他的镜头下,你会看到藏民执著信仰,回民的传统信念,蒙族的骁勇天性,汉人的朴实传统……在他看来,大河两岸 黎明百姓的脸谱是无法区分的,只有地域的差异,历史的变更和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和区域特征。但无论怎样,他们都同饮一河水,同出一脉源。于是,朱宪民在搜索着最具黄河人代表性的缩影。
“当然了,黄河人有富裕的,也有穷困的,但我没有去拍他们,我选择的是折衷的,即不富阳不贫。在他们身上才有我们民族所共有的东西,咱们民族的光荣传统如:勤劳,勇敢,纯朴,智慧及我们劣根性:传统守旧,安于现状等都能在他们身上印证。但如何用照片去完整的刻画他们,这就有一个平等的心态和艺术的发现问题。有人拍照片,用的是一种阶梯心态,眼光是低下的,歧视性的,但真正的纪实大师具有一种平常心和平等的价值观,这样你才能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认识他们,这样才能拍了骨价值、有说服力的作品。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摄影艺术也是发现,而不是发明。这就要求摄影家要不断的深入基层,实地采风,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考验不是所有摄影家都能做到的。我和朋友开玩笑说,以后我要走农村专向城市的路线,就是说拍摄黄河人太辛苦。但我始终坚持纪实之本就是实事求是,只有真实的反映黄河人的生活,综合的反映他们的生活才能使纪实摄影作品有着长久的生命力。有人靠移花接木或指鹿为马来取悦读者,这是名不副实的,不严肃的,不负责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同样,摄影作品若仅靠器材的优势,交通的便利,而没有‘含金量’也是站不住脚的。”
朱宪民先生的“黄河人”系列纪实摄影作品和他的摄影艺术之四路,不仅得到了同行的青睐和关注,同样其作品的观赏性、艺术性和其人文精神同样也得到了国内外富有有同样心态读者或观众的喜爱与欣赏。1994年,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播放了《东方之子——朱宪民》。1998年中国黄河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联合制作并播放了电视专题片《摄影家朱宪民》,该节目在国内曾获得“金桥奖”一等奖。朱宪民和他的“黄河人”一样,受到了更多读者和喜爱摄影的人们的厚爱。最后,仅以一首打油诗来送给朱宪民先生及其摄影画册中黄河百姓:
踏遍大河觅佳影,
徒步胜似走闲庭。
千头万面入镜来,
摄得美景留心中。
飞鸟展翅返故地,
几度风雨几度情。
问君怀土何处寻,
黄河百姓黄河颂。
原载于《中国企业报》1999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