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
人民网>>书画>>正文

摄影家朱宪民

宋汉晓

2015年12月30日16:32    手机看新闻

朱宪民1942年出生于黄河岸边的山东濮城(今属河南范县),从事于长白山的吉林长春,成就于为他提供艺苑沃土的首都北京。如果说他的人生境遇是三级跳的话。他的摄影艺术事业则是一个四级跳,且越跳越远,越跳越高,而每一跳都显得那么重要。在谈话中,他说,“如果我还留在黄河岸边,没有走出来,今天我仍然是个农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确,他的第一跳不仅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基础,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摄影艺术生涯。《吉林画报》10年的摄影记者生活,使他长期走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这期间,他没有去拍那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场面,而是在深深的思索,他说,“最普通的东西也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东西,无论怎样拍都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真实自然的东西才能打动人!”于是,他把镜头用最接近自然的形式,去表现生活在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环境中典型的普通老百姓,从而成为国内摄影界将镜头最早对准现实生活的纪实摄影代表人之一。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黄河人》《西北高原》《边疆风情》等纪实摄影组照和摄影专业论文,在国内摄影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78年初,他借调至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试用,凭着他的技艺和才华被留用了。当时他任展览部的作品编辑,负责国际影展及摄影比赛工作,期间先后共选编过90多个展览在国内及美国、法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展出交流。

要想使中国的摄影艺术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就必须有一大群真正懂摄影会摄影的摄影家、摄影爱好者,和一本能够代表中国摄影艺术最高水平的摄影专业刊物,并通过刊物中的作品去介绍中国,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面貌和进程。从而让更多的外国人和外国摄影家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摄影艺术。通过我们在国外搞展览有不少作品就获得了国际大奖,1978年人民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个人摄影集(《中国摄影家朱宪民摄影集》)在莱比锡国际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作品及印刷双重铜牌奖。1988年的5月,他被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8月就办了《中国摄影家》杂志。国家没给一分钱,他带着三个同事,一张办公桌,一辆三轮车,卖了一车废报纸,赚了37元钱就起家了。当笔者问他有没有杂志办不下去的思想准备时,他斩钉截铁的说:“没有,我办就办好,要办就办成,困难是人克服的。当初,由于经费少,刊物的理论研究也很缺少,致使发行量不高,于是,我们就充实编辑和发行力量,采编人员实行的是效益与报酬相结合的按工分酬的原则,发行走的是自办与邮发一起的路子,并调动自身优势,与企业联营联办刊物,从而解决了开支上的困难,使杂志有了经济上的保障,质量和发行量都有上去了。刚开始,由于人手的不足,广告业务没有展开,我们试着采取经济责任承包的形式找了一些广告代理单位,从而打开了海内外的广告渠道。”《中国摄影家》杂志一溜烟儿赔本发行的办了下来,且由原来的以书代刊到季刊,从季刊到双月刊,一直是装桢精良,印制精美的大16开本。一位摄影界朋友说,在中国给人的印象是有两个“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因是《中国摄影家》杂志善于开展大型的影赛、影展等摄影活动。从举办“中国摄影家看世界”影赛,到成立“国际摄影艺术交流专修班”,组织中国摄影家赴国外摄影考察团,及筹划《中国超级模特》画册,承办“九七香港回归日”全国影赛展等等,《中国摄影家》杂志的活动举办得都很成功。这些项目的成功大概要归功于它的总策划人朱宪民先生长期积影展的丰富经验吧!朱宪民给这本杂志取了这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摄影家》看来是当之无愧的。

原载于《中国信息报》1998年9月4日第1243期

(责编:鲁婧、董子龙)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