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出版社新近出版朱宪民纪实摄影集《百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965年至2006年40多年间摄影家各个阶段的纪实摄影佳作。200多幅黑白摄影作品涉及区域涵盖全国各地。
一个成功的摄影艺术家,只有在漫长的岁月中,对缤纷复杂的现实生活及错综复杂的人生有了明确的认识和实质性理解的时候,才能走出彷徨阶段,而以崭新独特的创作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艺术语言。从《百姓》摄影集中就能找到作者心路历程的转变。作者的纪实摄影创始于“文革”初期,从作者早期作品中,读者不难发现其中设计的痕迹。1978年作者到北京工作,有幸接触到了国际上多位纪实摄影大师,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接受了纪实摄影思想的熏陶,并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理想。“我最有能力表现也最想表现的人首先是我故乡的亲人,是我最熟悉的人,也是我最有感情的人。”朱宪民说,“当自己在外漂泊多年,第一次回到黄河边的故乡看到敦实淳朴的乡亲时,我的心和手都在颤抖,他们慈祥的面孔,开心的笑容,忙碌的生产,和谐的生活才是我要找的摄影的‘根’呀!”于是,《黄河故乡人》成为朱宪民纪实摄影创作真正的开端。1985年,法国《世界报》发表了他的一组《黄河故乡人》摄影作品,该报编辑看了他的作品后提醒他说,应该用更广阔的胸怀去拍摄黄河人,整个黄河流域乃至全中国的百姓都应该是他关注的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故乡。从此,朱宪民把自己的镜头拉得更远,视角放得更广阔。《百姓》摄影集是他的《黄河故乡人》、《中国黄河人》、《黄河百姓》摄影集的一个延续,更是他摄影艺术的一个升华和摄影思想的一个跨越。
“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要表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常态,什么才是最基本最有说服力的元素?人。只有人最能体现社会历史的真实面目和社会发展的面孔。”于是,朱宪民把眼光聚集在普通老百姓身上。从他们的脸上、表情里、衣着上、住的房子、村落的格局、生活的街道、吃喝拉撒的胡同等等细节上来刻画历史的痕迹。朱宪民纪实摄影作品的创作,是以情感为基础的,一切基于创作的冲动、心灵的驱使,使得作品的形象和内涵达到和谐,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形式达到有机的完美统一,这时候摄影作品本身便可散发出震魂摄魄的力量,其无穷的魅力和感染力自然不言而喻。
反映时代生活,纪录社会和谐,纪实摄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形式。摄影家只有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真实地拍摄历史变迁、社会进步、百姓和谐,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百姓》就是1965年—2006年这段历史和这个时代的缩影。
《人民日报》 (2007-01-14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