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收藏

探索中国岩画文化内涵

苏胜

2015年12月14日16:25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如果二十世纪前叶的中国岩画发现,仅仅是停留在记录水平的话。真正地岩画研究还是从八十年代开始。那时的学者们算得上是中国岩画研究的启蒙者和开拓者。从保留下来的各类研究文献成果上看,学者的学历背景基本是来自与考古学和美术史学,个别者是历史学。从文献上来看,最多的文章索引是考古发现报告,基本上是新发现岩画资料的公布。为数不多的文化分析类型的文章,是很少的一部分。学者出版岩画专著的,也是不多见的。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啦。在当时,中国学者即使有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的确非常地困难。对于一般的学者来说,那可是了不起的大事情。

在当时,解决岩画的断代问题是最大的难题,因此,在考古学界大多数专家回避岩画的研究,就是害怕年代问题解决不了。按照考古学界的清规,解决不了断代问题,研究就不能认为是工作的完成。年代问题接下来的问题,谁是岩画的作者?我们的岩画先行者们将查阅大量地文献记载和地区性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史的资料,成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广西宁明花山岩画点和云南沧源岩画点采用了科学C14的方法断代,分别在北大和中科院得到了肯定的实验结果。这是岩画学的重大科学结果,让所有人相信岩画的年代是科学的,这一事实。

科学C14的岩画年代的结果与学者们根据中国文献纪录的推断得出的年代结果大致相同。但是仍然要承认岩画年代大多数的结论具有主观臆断性,大体都是粗线条的年代或分期的结论。恰恰由于中国学者从C14科学断代方法与历史文献的推理基本一致,更加坚定了学者们自我肯定对岩画年代和族属主观臆断的结果。他们更为大胆地尝试,很多岩画的年代和族属结果具有主观的和不准确性。学者们引进了澳大利亚岩画专家对岩石晶体采样进行试验和探索,为岩画的断代提供科学的依据,还有断代技术手段甚至被申报了国家专利。所有的科学尝试和创新手段都是有意义的。希望我们可以得出更多地成就,使得更为广大的学术界认可。

运用文化类型学,将所有的中国岩画点的发现集中整理归纳分析,得出解决中国岩画的北方岩刻、南方岩刻和东南沿海岩刻三大类型的论点。尽管在此之后,国内不断有新的岩画点被发现,岩画三大类型的观点,分类出岩画的内容、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和文化属性等仍然适应于系统性的分类而得出的结论。三大系统论的提出使中国岩画的研究成为了系统性的学问,而且独立于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岩画的文化内涵的探索,其研究问题之深入,提供例证之翔实,论证逻辑之合理。可以说为岩画研究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方法。岩画文化内涵研究依赖于中华泱泱大国文化底蕴的深厚,各地大量遗留的原始艺术品及远古和早期历史时期的遗存,诸如各地彩陶的发现,丰富的文化符号;记录保存至今的远古神话传说和没有断裂的文化基因承载于现实的中国哲学观念之中;有据可查的诗经、史记、浩瀚的各民族史、民族志、民族艺术的文化遗存;可借鉴的汉字图文解字的释字方法等等,都是岩画文化研究的基石。这些文史研究的条件,在世界上是独有的,也是全世界学者羡慕不已的。在文献和出版物中,我们有了类人面像的文化探秘和对于岩画作为符号进行了实际意义地研究和探讨。这一课题的研究必须有可靠的例证和多重资料的佐证,有由表及里的论据提供符合自言其实地逻辑推理,就算是一家之言吧!

如果忽略了大量岩画遗产的文化价值,不去发掘其强大价值之中的文化内涵存在,岩画学的研究一定是苍白无味的。在科学和真理的探索之中,允许提出问题和假设的因素存在。这样的岩画研究好歹也算是科学的态度吧?至于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存在,也需要历史和事实的检验。尽管对于岩画的文化解释,符合了共同的原始文化思维和相似的原始文化心理这样的条件,但我们仍然实事求是地认可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的成分。试问有哪类的科学发明和创造,不是始于开创者的主观发现呢?

现有的技术和手段来看,中国岩画的田野调查工作,并没有进行过系统性地全面地调查。科学的规范要求学科基础必须建立在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理论为依据。

最近十年来,虽然我们高兴地看到个别地区和个别项目中,采用了田野调查的手段和系统性的方法。但是,我们还未做到建立田野调查系统方法和工作守则,还没有找出岩画学研究的基础和更为有力的依据。根据具体岩画点的情况,各个岩画点的分布和文化类型划分,岩画点的距离位置和周围自然环境及其文化遗存分布的不同,对于岩画点调查的目的和结论要求不同,调查的经费和参与人员的专业类别不同,调查的时间和期限不同,不断革新和适用性的应用技术和他们的设备不断地更替等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我们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田野调查提出了许多挑战。更多地是对我们提出重大地疑问,人们消耗的巨大人力物力,辛苦地得出的结果是不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哪?与其好大喜功,不如亦步亦趋,扎扎实实地来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

田野调查方法借助于考古学的田野测量观察法为基本手段,对岩画采取的测量、描绘、记录、拍照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纳、存储、建立档案的工作;进一步运用实现科学管理、研究分析和公共文化资源资料的展览展示的教育功能。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岩画研究开始慢慢地注重田野调查的技术和方法学习和引进,但是苦于客观条件的局限,应用技术并未得到快速地传播和发展。目前仍然处在个体研发和技术推广的局部实验之中,但是田野调查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的趋势,已经明显地让业内人所关注。之所以提高田野调查技术方法的重要性。第一,从中国岩画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岩画发现的初级阶段,大量地岩画资源被发现和公布,我们已经看到了岩画内容、数量和所在地基本统一的规律。它们也被系统性的完全收集整理和编辑归档,岩画资料基本上可供学者、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查阅。第二,中国岩画研究将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这是自身发展需要创新所决定的。目前看来,研究水平和学术高度,重复使用和引用的观点、方法的命题普遍存在,没有新的理念和创新。更为可怕地是乱用和随意性地牵强附会地对岩画的内容进行解释,使得行业的学术声誉蒙受羞愧。

既包容又实事求是。强调岩画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技术应用着眼于从实际出发,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原则。不少人对岩画的研究提出过建立学科理论和方法论的建议。到田野去,到实践去,因此是岩画研究的现阶段内发展道路上的唯一选择。同时政府和社会对岩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学术的发展没有离开过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不同需要的岩画调查报告和科学保护方案,离不开田野调查。

岩画田野调查方法基本归纳为两种手段:一、手写记录、描绘、拍摄为基本的传统方式和这种方式的延续,二、数字化记录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来自不同领域的新技术方式的应用。新技术提高了记录档案文件的储存、复制、应用和使用效率。目前,新技术更替使用和应用的速度太快,很难使用一种稳定的标准,以此采用统一的田野调查的记录模式和方案。因为在实践中采用的数字系统设备新技术设备,使用几年或更短地时间,就会发现有价格便宜,操作方便而且应用领域更广的设备出现,尤其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设备更加明显。

人类学社会学以及考古学田野调查的方法不断创新提高,为岩画学田野记录工作有了学术背景和依靠。岩画田野调查的内容和范围,在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下,内容就不一定仅仅考虑和解决岩画的岩石表面和附近的遗址,可能在有条件的岩画点观察和监测与岩画相关的自然遗迹,甚至人类的活动。岩画研究视角的广度和宽度也在放大,科技发展和社会要求决定了岩画调查研究的目的,岩画研究的目标将会更加务实和实用。包括环境考古和区域性的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案,更多地卫星信息遥感技术,对环境和人类的感应和交互软硬件设备的使用,大数据建立系统方法的监测、感应和交互技术的控制传播系统。大数据的潮流悄悄地来临,现在处于试验和应用的初级,在其他领域已经使用开始推广,就像十年前提倡的岩画数字化技术一样,相信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时代必将应用于岩画事业之中。

从二十世纪末的九十年代开始至今,在短短的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岩画从鲜为人知到一些民众有些了解,岩画的知识传播到得了极大地进步。可是就是在此期间,岩画毁坏的速度和程度达到空前的地步。很多地区,岩画保护宣传的力度越大,岩画的被破坏和毁坏的数量就会越多。岩画的文化保护意识已经处于迫在眉睫的程度。有些岩画资源丰富的地区问题尤为明显。

具体岩画保存的情况基本上表现为:越是分布在人类居住距离越近的岩画点,岩画破坏越严重,甚至列入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岩画点,也越不能逃脱被毁坏和加速损坏的进度。相反的,那些远离人类,处在偏远不易被人发现的岩画,除了无法避免的自然毁坏的厄运之外,基本上保存的原来的面貌。人类已经成为是岩画毁灭的最大的威胁。显然岩画的保护意识的高度和保护观念层次不够深刻。

岩画保护工作的问题已经远远不是岩画处于边远地区而不容易保护起来,这样简单的问题。岩画保护工作的主题是要解决对公民的教育问题。这里面包含了两层面:普通群众和公众对文化价值和法律法规观念薄弱;第二是行业内部的保护技术和手段观念落后,没有来得及学习世界成熟的管理经验,而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因此,保护和保存岩画的研究范围涉及公共教育,这会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应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护法律法规条例等内容,同时岩画从业者的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应当更加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关注。失去关键的经济地位和在艰苦地区的工作条件,很难让从业者获得社会甚至家庭的有尊严的社会地位。可怕地是,失去经济尊严的岩画守护者们,很容易地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对岩画的文化经济开发,不断地越来越有兴趣;更为可怕地是失去精神尊严的岩画工作者,用自律性地方式来约束的管理模式可能难以在实践的保护工作中得到有效地作用。比如最近二十几年的岩画区域内的工作守则和地区性的岩画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从实际工作中反映出来地实际问题,不能不令人对于那些清规戒律提出质疑。

尊重岩画的原始状态是岩画工作者保护和保存工作的最高目标。尊重岩画的知识,首先来自于对于人类早期文明的知识复制和传播的认识。岩画的制作,显然是对人类早期知识的记忆通过石器和金属工具在石头上反复琢刻磨制,还有不断描绘的方式下记录的结果。岩画存在的规模和制作方式可以看出,岩画是人类早期知识文化的复制者和传播者。由于历史的久远,文化民族交融的原因,岩画作为复制人类知识的手段没有得到持续至今,而且岩画的制作者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岩画承载的文化知识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个不可破译的断裂密码的碎片一样,难以继续传播。岩画的存在,它们的价值被全人类所普遍共识。

让我们站得高一些。我们发现岩画遗产和遗存在今天和将来的意义。保存和保护岩画就是复制和传播人类早期文明的记忆。所以,我们便不难理解,保存遗址遗物的不可移动,不可改变甚至不可触摸,认同岩画的价值高低程度,是研究岩画保护工作的态度及文化品位决定的。有限地使用和利用,甚至于不使用和利用岩画作为文化旅游的主张应该是岩画学术界的共识,并且共同对政府和岩画管理部门提出倡议。反过来,岩画研究应该不断提高和加强复制和传播岩画的功能。人类早期岩画知识的传播,甚至于提供寓教于乐的交互,虚实共存的幻境,分享人类文明智慧结晶,是当前岩画研究者完成社会需求的另一使命。

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建设及即将开展的城乡一体化和发展城镇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岩画作为文化遗产,尤其是在边远的不发达地区,岩画展示和演示功能,将占有一席之地,为文化的多样性增添新光彩。同时历史给岩画研究以互联网作为媒介,用于知识的传播和分享,创造了又一个发展机遇。

百年岩画的纪念,不得不令人伏案思索。人们不得不展开对百年岩画研究的回顾和对现状地思考,以及对岩画研究的基本认识。在对中国岩画研究的深度和宽度的认识之中,那些我们已知的先驱们身影,默默无闻而无私奉献的岩画探寻者,那些在无数岩画点岩画区里,为我们引路的向导们,那些在艰苦的岩画探寻路途上,为我们无偿提供帮助,送吃给喝的牧民百姓们。那些认同岩画价值,排除各种阻碍和困难,勇于去发现记录和保护祖先遗产的热情积极的工作团队的辛勤同事们。这些普通平凡的工作者们,有着特有的不屈不饶毅志和信念。无论田野工作还是案头整理,岩画事业是苦行僧的活,这里面虽然没有信仰的成分,如果不是热爱岩画的话,根本做不了这份工作。他们因苦而感到甜,千里之外的缘分使得这群边缘人相聚,形成了特有的岩画圈子。在不大的圈子内,学者们相互有着默契,那是并不发声的语言。以“以奉献为份内的事情”。像岩画一样,无声的选择沉默,也是最大的宽容。这也是百年来中国岩画学者的精神。

(责编:鲁婧、董子龙)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