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藏品展示>>Z>>朱颖人
人民网>>书画>>正文

蓝凡:雅趣 佛趣 童趣

钱晓鸣

2015年09月02日09:26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蓝凡: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谈一点自己学习的体会。因为今天看了画,朱老师在这里,真的是“玉树临风”。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因为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今天朱老师到上海来展览,这样大型的是第一次,搞了一辈子的教育。今天我们来召开这样的研讨会是什么样的背景,中国画尤其是花鸟画在今天实际上是面临着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一定要变革,不变革是不行的,尤其是花鸟画。在这样的情况下,开这样的研讨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朱老师在技法和基本面上是没有问题的,笔墨、结构、题材的选择等等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中国画一般是把山水放在第一位,花鸟画不是放在第一位的。我看了之后我很有感触,我最近一直在写民国时期的绘画史。

我自己的体会有两点:第一,今天碰到了朱老师,他的画看了之后感到他有自己的东西,一个是有雅趣,一个是有佛趣,第三个是有童趣。首先是雅趣,刚刚谢老也讲了他的绘画是文白相间的,每一幅画上自己写诗,是有自己的理念的。就是这种文人的趣味都在上面显现出来。但是文人的趣味还不是主要的,因为绘画到了明清之后,这是很多的。第二个是佛趣,他有一种冲淡,一种平和,一种与世无争,一种出世的感觉。这是不太容易的。第三个是童趣,我觉得画花鸟画有童趣的是不多的,他当中画的最多的是松鼠,潘天寿先生有代表性的是鹰。他画松鼠充满了儿童的眼光。刚刚李老师讲到了它的结构,讲到了整个松鼠的结构有西洋画的用笔架构。我看到在神态的处理上,有一种童趣,就是天真、真挚。真挚是给我最大的启发,朱老师教学60几年,因为我也是做老师的,做老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挚,不能忽悠学生的。所以把这些好的结合起来,三者一结合就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刚刚谢老师讲的,现在绘画界动不动讲我是哪一派的,甚至是自创门派,而朱老师是从来不讲自己是哪一派的,这个风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今天中国画的变革当中有一种很大的启发。就是朱老师的画不像一般的画家。或者是刚刚谢老师讲过的,他有自己的理论追求,这是对我影响非常大的。刚刚我讲到了,民国的很多画家称为大家的都是有自己的理论追求的。刚刚马老师讲的,最后一篇文章《用水的关键》很有意思。在这篇文章中,朱老师说,我画这个画我要问为什么画这个画,我这个画有什么意图,我要讲给人家听什么?然后又说到笔墨,假如说这个颜色深了,我为什么要用水给它挑出来,哪些挑哪些压?笔的线条的应用要有轻重缓急浓淡。朱老师讲的这些,对于我这个搞艺术理论的,我理解为是他的艺术追求。刚刚讲到了现代性和当代性,我们讲到现代性和当代性就是讲传统绘画的现代性转型。我们今天用什么眼光来评判画家?现在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画家本身,一个是接受者,我站在什么视角去看待。今天看起来,实际上我们在70年代之后,尤其是刚刚讲到后现代性。我们讲到了对造型艺术的看法有新的观点。什么新的观点呢?我们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他的动作性。动作性背后就是表演性。画家也是表演者,我通过我的笔墨和社会进行交流、表演。这个动作性我看到了,也就是我们之前传统绘画讲的趣味、生动、灵气等等。他故意地去追求这种动作。这个动作把刚刚讲到的 非常平淡的,熟视无睹的花卉,一花一草,我为什么画出来你要看呢?其实这就是一种叙事性。就好像朱老师说的,我画这个干吗呢?实际上是要传达我的精神,因为艺术是有精神交流的,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精神的交流,物质的交流已经有了,但是人和非人的区别是说人有精神交流的,绘画就是一种精神交流。我通过我的表演和笔墨来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今天我们看这个画,我们知道了朱老师想告诉我们他观察世界的故事。现在我们的传统绘画碰到了当代性和现代性的问题,实际上是两个视角来深发我们艺术的界面。

第三,谈到绘画的功能。因为李晓峰写过艺术概论,也搞史的研究,现在搞当代艺术。我们对中国绘画有一个想法,实际上我们今天对中国画的理解是我们文人的理解。读书人的理解。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是文人画还是什么画,靠这几幅画在圈内传播的,大部分的老百姓是不知道的。因为即便知道也买不起,不可能传到你的手上。所以我们今天谈当代艺术就是你的传播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有几个看法。朱老师在今天这样一个状况下,他可以坚持传统,有所突破,他有自己的理论追求, 60多年的教学,他的基本功是无话可说的。今天是一个契机,我想第一件事要做的,朱老师的“玉树临江”画展,可以作为中国软实力文化的一方面。我们不说全方面,因为中国画的种类太多,风格太多。他坚持自己的风格,他可以作为文化一方面走出去的代表。所以要多开这样的展览,多一点走出去,变成宣传中国文化的一方面。

另外,我们之前讲中国画讲的不够的是什么呢?我们以为一张画到你手上就是传播。后来有了木刻板画。实际上民国的时候,很多中国的绘画是靠连环画来传播的。我们要学谢春彦老师,我想“玉树临江”变成很多装饰性的东西走向民间。就是我买不起这个画我可以买很多你的衍生产品。比如说一张明信片,比如说信封,比如说一个产品的图案,这样的话,我感到朱老师60几年的教学,从育人开始,走向社会育社会,这是我的想法,也是我个人的一点学习的体会。

(责编:鲁婧、董子龙)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