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藏品展示>>Z>>朱颖人
人民网>>书画>>正文

谢春彦:“玉树临江”就有雅正和一种坚守

钱晓鸣

2015年09月02日09:18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谢春彦:我常常到杭州去,杭州有很多值得我们流连的地方,有很多熟人。朱颖人先生很多年前就听到您的大名,今天是第一次见面。要感谢钱晓鸣邀请我来参加朱先生的展览会。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文章,说现在是中国书画历史上最好的时期,恐怕也是最危险的时期。因为原来我们画画大概可以算一种文化行为。对朱先生来讲,在很长的时期,在浙江美院进行了一种默默无闻的培养后生的教育家的角色。刚刚有几位讲了,这几年朱先生退休之后,离开教学岗位开始有展览印画册。

我觉得朱先生的贡献第一个是他的美术教育。虽然今天是第一次见面,但是我一看朱先生的形象,就是值得我喜欢和尊敬的一个画家和教育家,是值得我喜欢的一位前辈同道。我虽然对浙江很熟,但是可能也有一个不太准确的印象,我觉得浙江有一些无论是画人物还是画花卉的,给我一种可能是错误的印象,画得快,行笔很快,行笔很草率,沉湎于玩水,画面上偏锋多。

这种印象拿来跟朱先生的作品对比,首先朱先生的画给我一种感觉是雅致。像梁江先生讲的,中国画是有传统文化积淀的,有很长的历史文化演变过程的。江山都在不断地改变,中国画肯定是要改变的。但是我觉得它有一个民族精神的东西可能是变化不大的。如果说在形式上来讲,从美学的感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中国画应该有从春秋或者是更早的时候,慢慢形成的一个雅正的传统。如果说画花鸟画还算是一种文化的,我想雅致是重要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艺术如何发展,对雅致的要求和表现形式可能每一个朝代会不一样,但是我认为在朱先生他所坚持的当中,“玉树临风”变成“玉树临江”,就有雅正和一种坚守。所以,为什么我觉得刚刚对浙江或者是杭州的朋友有那样一种粗浅和表面的印象呢?因为浙江是唐宋以来江南文化的重镇,无论是从文学也好、书法也好、绘画也好,杭州尤其是南宋临安以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的传统起点。花鸟画在南宋的时候就渐渐变成一种独立的科门。应该说朱老师画花鸟画是他对传统文化,对自己爱好的一种雅正的坚守,这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这样说?当然画种画类没有高下难易之分。根据我个人的体会,传统的中国画,山水、人物、花卉等等。一般的人会认为花卉容易画,你只要对花写生就好了,要面临的问题似乎简单。但是有一点,几十年来我是从来不画花鸟的。我为什么这样说?你画山水的时候,可以找一个革命圣地去画,题材就可以决定你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很多其他的东西可以从题材本身给你掩饰过去。画人物也是类似,你可以画名人、伟大的人,也可以画明星。但是画花鸟是非常难的,因为花是没有思想的,没有什么情节给你依托的,是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自然植物,你要对它有所感悟。你要有所发现,你要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把花鸟的精神画出来,杜甫有一句我喜欢的诗就是:感时花溅泪。朱先生是有全面修养的画家,小钱从北京寄了一本“大红袍”画册,我看了之后很惊讶,因为现在不少名画家,价钱标的很高的画家不会做诗,有的时候抄诗也会抄错。而朱先生有一本他自己的诗词,他曾经有一句叫“寒露今夜语”这句话可以用来对应杜甫那句“感时花溅泪”,他看到了花,所以人有所感,他才可能几十年来这样兢兢业业在花卉这一条路上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说这一次的封面和请帖上的“玉树临江”的这张玉兰花,了了数笔,应该说是写意花卉很难得的那些要求都满足了。所以,朱先生的花鸟画使我重新看到了花鸟画的历史人物。尤其是20多年来,中国的书画市场,随着拍卖的疯狂,花鸟画也不甘寂寞,另外就是全国美展,好像花鸟画大行其道,画的都差不多,有一些可能是朱老师的学生的学生画的,我没有考证,也不必去考证。在全国美展上,写意传统的花鸟画,我是从来没有去看过的。实际上明清以来的大写意花卉是大可发掘的。比如说朱先生的老师潘天寿先生、吴茀之先生、黄宾虹先生。黄宾虹先生的主要功绩在山水,但是他的花卉在中国近百年的写意花卉史上,应该说是十分雅正的。他用色也很热烈,虽然和齐白石不一样,但是真是雅真是正。我觉得朱先生是继承了他的前辈的这条线,同时他也创制了自己的风格,同时他的花鸟画是有文化趣味的。是有健康的美学趣味的作品,这是很难得的事情。

写意花卉到了扬州八怪的时候,虽然也解放了思想。但是也开创了一种从那以的随心所欲地乱写。但是我认为朱先生在这一点上是有所坚守的,他的花卉是有所感,有所为而自然的创作的。应该说,他不是无新意,无感觉的重复。我有一些朋友画花卉,我看到他画来画去就是这些东西。朱先生一辈子,现在80多岁了,还是这样的画他年轻时所坚守的花鸟画,我认为他的花鸟画是有文化格调,是有美学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在有一些写意花卉做不好,不仅是有技巧的问题。现在开画展很不容易了,要花很多钱求北京的人,请他给你出个“大红袍”,完全是从前科举的那些东西的另外一种表现。年龄那么大了,那么热的天,跑到上海来开展览,真的很不容易,可见朱先生是有所追求的。你看他开画展,老人家是很平淡的,没有一点浮躁。在杭州,在中国美院他是一个榜样。对我们来讲,到上海来开展览,也给了我们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有机会一睹朱先生的风采。

(责编:鲁婧、董子龙)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