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廖静文:一生守候徐悲鸿,如今魂已随君去

2015年06月18日08:36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廖静文:一生守候徐悲鸿,如今魂已随君去

  廖静文

  生于1923年4月,湖南长沙人。1943年在重庆任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图书管理员,协助徐悲鸿工作。1946年与徐悲鸿结婚,1953年至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徐悲鸿画室主任。著有《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

  1943年徐悲鸿为廖静文所绘画像。

  1943年,徐悲鸿与廖静文摄于四川青城山。

  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及儿子庆平。

  1941年摄于重庆沙坪坝,前排右起为廖静文、徐悲鸿。

  1994年廖静文出席中央美术学院校庆活动并致辞。

  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原馆长廖静文一生追随徐悲鸿、守护徐悲鸿的艺术,如今正如她此前写的“魂已随君去,追随永勿离”那样,去了天堂与徐悲鸿再续前缘。前天晚上,廖静文在京去世,享年92岁。廖静文家人昨日告诉新京报记者,北京市文物局已成立治丧委员会,正在与家人共同协商追悼事宜,不过由于廖静文女儿徐芳芳要从国外赶来,所以还需要等其最终确认追悼会具体时间。

  廖静文曾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自1946年与徐悲鸿结婚以来,廖静文确实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徐悲鸿的艺术和学术推广上。

  徐悲鸿学生之一杨先让1948年进入中央美院,因1999年开始撰写《徐悲鸿》一书而与廖静文一家有着频繁交往。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是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中央美院以及很多艺术机构都在筹备相关纪念活动,廖静文都表示要参与,“我们都约好了今年7月8日一起去徐悲鸿家乡参加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相关艺术活动。”同时由于永远的徐悲鸿师生联展将在全国进行巡展,杨先让在6月13日、14日还陪烟台一艺术机构的馆长拜访廖静文,“虽然廖馆长身体很弱,但精神很好,我们吃饭时她还执意要买单,”杨先让说,对于廖静文的去世自己很意外。

  而中央美院方面也表示廖静文生前还在积极推动徐悲鸿诞辰120周年的活动。为了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中央美院成立了筹备相关纪念活动专门工作机构,其中由文化部、文联、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协、徐悲鸿纪念馆联合承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正在筹备中,廖静文日前便亲自签批了联合主办的函件,并表示要亲自出席。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回忆称,“我到中央美院工作两年多,每年春节前都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给廖先生拜年。她一直很关心学校发展,学校把徐悲鸿先生教诲学生常用的‘尽精微、致广大’作为中央美院的校训,她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她希望学校继续抓好素描教学,把学生的造型基础打牢。她期待到2018年出席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校庆活动。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她不顾92岁高龄和天气寒冷,执意要送我到门外并要看着我上车,怎么劝都不肯回。”

  最幸福

  陪伴徐悲鸿度过艰难岁月

  1942年,廖静文在长沙读书,梦想考入大学像居里夫人一样从事化学研究。后来到了桂林阴差阳错在“抗战文艺演出团”找了份唱歌的工作。当年底,重庆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考图书管理员,廖静文报名参加了考试。一个星期后,她收到了面试通知。廖静文以优秀的表现获得了徐悲鸿的赏识,不仅获得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更赢得了与徐悲鸿一起工作、学习的机会。

  从桂林到重庆,廖静文和徐悲鸿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杨先让向记者指出,廖静文在当图书管理员时很佩服徐悲鸿,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1942年至1946年在徐悲鸿身心最受创伤之时,包括当时他的《八十七神仙图》被偷令其大病一场,但廖静文都在他身边悉心照顾。

  1946年结婚后,廖静文更是担负起照顾多病的徐悲鸿的责任,她用一个妻子最大的关怀陪伴徐悲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廖静文曾回忆,“有一次,我们新婚不久,悲鸿因专注于画画,引起血压升高和肾炎,住进了医院。进院时,我和悲鸿把两人身上的钱拼凑起来,才交足了住院费用。那时都是自费医疗,须预交一个月的住院费、伙食费和医药费。悲鸿手头向来留不住钱的。有时,卖画的钱刚到手,他就立刻去买书籍字画,或帮助穷学生、穷朋友。我两手空空,既不愿让悲鸿知道,以免他焦急,又不愿开口向人求助。”

  而在夫唱妇随7年多后,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去世了。杨先让向记者回忆,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们都在守灵,“廖静文哭得一塌糊涂,我们当时都太年轻,理解不了她的悲哀。”

  徐悲鸿逝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30岁,还有一双才几岁的儿女要抚养、教育。她曾形容说,先生就像大树,自己就像小草,有什么风雨,先生都会为她遮挡。当先生不在了,小草就失去了大树的庇护,什么都得靠自己。很快,廖静文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子女,也很好地守护传承了徐悲鸿的艺术。

  2011年夏天“百家讲坛”《写实徐悲鸿》节目首映礼那天,廖静文亲自参加,她非常动情,用很长时间娓娓讲述了她和徐悲鸿的往事,最后她隔空对话徐悲鸿说:“悲鸿,你就放心吧,我没有辜负你的希望,孩子们我都带大成人了,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

  最遗憾

  未能见到纪念馆新馆开馆

  在徐悲鸿孙子徐小阳看来,“奶奶一生都在为爷爷而活。奶奶把爷爷的作品保管好,把纪念馆办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她没有看到纪念馆新馆开馆。”

  1953年,徐悲鸿去世当天廖静文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1000余幅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万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全部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杨先让向记者指出,当时很多人都劝廖静文,儿女还小,要考虑今后的生活。但廖师母说,这是徐悲鸿精神和教育,让她做出这样的举动,“做出这样的举动是很伟大的。”事实上,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也写过此次当时这一举动的原因:“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徐悲鸿纪念馆建成后,廖静文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事业,不断地为该馆的发展奔波,“徐悲鸿的弟子那么多,但是都是廖馆长在孤军奋战,为纪念馆的发展、为建新馆而不断奔跑,我感觉她真不简单,”杨先让指出。

  在杨先让的回忆中,1999年他要写一本徐悲鸿的书,廖静文便专门给其写信,愿意为该书的撰写提供更多的资料。为此杨先让回国多次与廖静文访谈,了解更多的往事。当时廖静文每次都请其去纪念馆对面吃烤鸭,也会很难过地告诉杨先让,纪念馆现有的场地太局促,周边正在拆迁,但需要近亿的巨款,“我清楚地记得廖馆长很伤心地说,‘我去哪里弄这笔钱,我也不能卖画’。”不过幸运的是,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将扩建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重建之后,将于今年10月开馆迎客。届时展陈面积翻倍后的新馆将展现更为完整的徐悲鸿作品。

  “廖静文今年春天就曾进过医院,但她挺过来了,她一心要等到纪念馆新馆开馆,也一直在坚持着,没想到昨天(6月16日)竟然意外去世了,”杨先让有点伤感,廖静文最终还是没有等到新馆开馆。

  最痛心

  徐悲鸿赝品越来越多

  廖静文的大半生都在为徐悲鸿活着。从1957年担任馆长以后,廖静文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守护、研究、宣传悲鸿的艺术,她曾指出,“我做这一切,从没有后悔过。”在捐出徐悲鸿的作品、藏品和房子之后,廖静文唯一希望的是去北大读书,“其实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徐悲鸿写一本传记,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杨先让指出。

  而除了徐悲鸿纪念馆外,但凡与徐悲鸿有关的事情也都是廖静文的心头大事,包括鉴别徐悲鸿作品的真伪,廖静文也担起了很大的责任:“悲鸿从来不用现成的盒装墨汁和宿墨,每次画画前,都是用上好的墨块,我帮他研磨出来的。盒装的墨汁与现磨出来的相比,两者成色、质量相差甚远,所以如果看到用墨汁画出来的画,那就不是他的作品。”

  杨先让说前不久拜访廖静文时,廖静文还向其倾诉:“先让,你说怎么办。现在造假的、仿真的太多,我真想在每张悲鸿的真迹上都按个手印啊。”

  追忆

  徐悲鸿先生去世得很早,都是靠廖静文来保护他的作品,坚持他的主张。廖静文办徐悲鸿纪念馆是很了不起的,我们学生都很敬佩。廖静文先生一直坚持不懈地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她整天上班,不顾高龄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她的全部就是徐悲鸿的事业,她永远是我尊敬的师母。

  口述:侯一民(中央美院教授)

  廖馆长很伟大,是位可歌可颂的女性。她与徐悲鸿相识后,在他人生最艰难的阶段陪伴左右,之后她一生都致力于守护这批国家的文化财富。在生活中,廖馆长待人也很随和。她家院子里长着杏树,特别甜。每次去她都让我带一袋。这次去她家拜访后也是如此,但杏子还在我桌上,她人却走了。

  口述:杨先让(中央美院教授)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编辑:闫宪宝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