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明清官窑精品 集千载精华不可再生

李永康

2015年06月15日09:46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明清官窑精品 集千载精华不可再生

  中华民族是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祖先发明创造的文字、诗赋、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以及礼教、建筑、陶瓷、医学等,不仅被时代华夏子孙所传承,也造福了全世界。祖先给我们创造的文明可以传承,但承载着祖先文明的文物,却因时间的过去而不可再生。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明清官窑瓷,更是造瓷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典范。每件御用瓷,其产生过程不仅要经过70多道严格的工序,更会在所有工序中采用世界各地最好的原料及工艺。即使专供养心殿造办处的半成品素胎,也有督陶官在数百、或上千件同类产品中挑出品相最好的送进紫禁城。因此,官窑精品无论是原料(包括一些进口颜料),还是集数代人相传的工艺,无论是从色、形、釉、画工等方面百里挑一的精品,还是历经千年沧桑的自然演变,都只能是随着时间有减无增,不可再生。即使同为古代,后朝仿前朝的作品,想做到一模一样,也绝无可能。

  严格规制百里挑一

  唐、宋到元代,御用瓷器基本采取“官监民造”。监瓷官在民窑烧出的瓷器中百里挑一进贡给皇宫,并把这些挑选出来的瓷器被称作贡瓷或官窑瓷。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方督造和采办,又统称为官窑瓷。据载,唐代在产瓷区设司务,宋代设监。元朝内务府把中央掌管瓷器的机构设在江西浮梁县,称“浮梁磁局”,设官初称“浮梁磁局大使”。在“浮梁磁局”撤走后,景德镇各窑开始烧造青花瓷和釉里红瓷。

  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在等级及型、彩方面,严格按规制烧造。凡是错用或擅用者,均以重罪论处。例如,清朝雍正时期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仅皇帝和太子可用。在龙饰瓷器方面,皇帝所用的为五爪金龙(五爪金龙是谓喻,未必是金色的龙)。亲王为四爪行龙,并称为蟒。据传,明朝英宗在位时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致使后来有了龙袍、蟒袍之分。正德年间,一属国国王进京上贡,皇上一高兴便说要赐一件龙袍给他。龙袍象征江山,岂能轻易送人。但君无戏言,不能出尔反尔。于是,众大臣费尽心机才想出一个变通办法,即将龙袍上的龙减去一爪,表面看与龙袍无异,事实上已不再是龙。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进贡的国王领了一个蟒袍开心地回去了。

  明代较前有所不同,在御用瓷器的制作上采取“官办民烧”的方式。那时,开始有了专烧进贡瓷的官厂。朝廷派厂官现场督办,而经费和窑工由地方负责。据记载,当时专门烧造朝廷御用瓷器的窑就多达50多座。清朝更将御用瓷器制作推向顶峰,据《清史稿》记载,皇家御窑烧造,归养心殿造办处负责,即由养心殿造办处提供型、制、纹样和工艺要求,由景德镇完成白胎后,在京完成后期制作。如此清规戒律和繁琐的制瓷程序,足以说明每一件贡瓷的来之不易。今天人们所能有幸见到的,无一不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战争、动乱和抢掠后的“幸运儿”。文物是历史的产物,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举国之力精益求精

  官窑瓷器经过千载的发展进化,无论在设计、工艺,还是颜料、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永乐的甜白、永宣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嘉万的五彩等,都成为一个时期不朽的代表作。工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制作经验,学习元代的经典作品外,还结合外来的新材料大胆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至今仍然光彩夺目、独领风骚的传世佳品。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康熙年代,紫禁城养心殿造办处不仅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匠,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康熙五十四年(1715),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的意大利人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郎世宁)曾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宫廷绘画达50多年。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从事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就有数十位之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这个时期,珐琅彩、正黄瓷、三釉瓷(正红、正黄、影青)、皇家琉璃器等诸多传世之作,均是由养心殿的工匠和画师们创造出来的。养心殿造办处集中了国内外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代表了当时造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以珐琅彩为例,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其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康熙的珐琅彩瓷多为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可以说,珐琅彩瓷器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因此,民间仿制堪比登天还难。

下一页
(责编:魏欣宁、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