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J>>居瑢
人民网>>书画>>正文

文化哲思与视觉直观

——论八大山人的冷峻与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绘画风格的异同

居瑢

2015年05月07日15:45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手机看新闻

摘要: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绘画的创作以及品评标准。正因如此,我们可以用中国哲学、宗教、思想、学术文化的理念和思维去透析中国画。发展至后期,在中国画的创作及品评中出现了一味强调道体的现象,片面的认为中国画并不存在如西方般的理性分析与构成元素,不讲究视觉性,从而使对中国画的创作和品评架于一种虚空的状态。笔者认为,这对于当前中国画的发展,继承,创新以至于对中国画的学习都是极其不利的。本文意通过对比分析八大山人与蒙德里安对“冷”的表现和阐释的异同,来对上述较为片面的对中国画的理解误区加以纠正,这对于当今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词:八大山人 冷峻 蒙德里安 冷抽象 文化思维 绘画视觉 文人画

前 言

人有时代与地域、文化与习俗的不同,但就本质而言,并无根本差别。宗教也好,艺术也罢,尽管表达方式或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在最高境界上却往往相通,甚至时有惊人的相似,就中西方美学的“不同”之中也存在着某些“相同”之处。当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任何艺术手段或形式的运用,都体现了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并通过艺术作品得以展现。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绘画,都不是简单纯粹的“绘形”之作, 而是借助对客观对象的描绘来表达人的精神和情感,表现人的艺术追求或理想,在这方面两者是没有区别的。

八大山人和蒙德里安的画作,一方面都不约而同的向人们展示了“冷”的气息,并在艺术创作手法上都秉承了“简”的原则,可以说他们在绘画的理解上是有共通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我们在看到八大山人与蒙德里安在艺术审美领域存有相似之处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在他们的作品中仍然掩饰不了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而造成的审美意识或审美思维的明显差异,既而展现了“冷”的不同侧面,使人产生了不同的“冷”的感受。

一、八大山人画面所蕴含的“冷”的哲学意义——“冷境”

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中说:“境生于象外。”“境”并非具体的一花一草、一鱼一鸟,而是整个造化自然,体现了作为宇宙和生命本体的道,体现了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境”的营造主要是在看到客观物象的基础上的主观情意(心)与客体物象的契合,从而引发的一种艺术的灵感和想象。

“冷”,可以说是八大山人艺术的最本质特征,这种冷寂所透露的其实是八大山人内心世界和生命的本相。冷,即是景物、意境冷,又是无国无家的孤零与无助失落。八大山人一生孤冷,而这种情感与心绪又化为艺术上的“冷”境。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冷”,并非一味的孤傲或远离俗事,恰恰相反,八大山人将这种“冷”散播在了各个物象中,通过最熟识的物,传达着一种本我的荒寒。这种“冷”并不是无生命无情感的死寂,而恰恰极力地体现出了简易平淡中蕴含的生命的律动,是一种天真澄寂的气象。八大山人多一鸟、一石、一鱼之画,其意境又都含有或浓烈或幽幽的冷凄荒寂之气,尤其是花鸟画,更显冷瑟之意。八大山人花鸟鱼石之画,多用枯墨颓笔:一条枯柳,一快丑石,一支荷茎,就连荷叶荷花亦多枯墨,画作虽无寒风,但给人一种寒风中的萧瑟清冷倦怠之感;满幅只有一枝枯花突兀地斜伸到画中,一只孤鸟单腿独立,一块怪石凌空伫立,或一只倦猫匍匐望天,这在构图布局上既已给人一种孤零零、冷清清的荒冷萧瑟之感。八大山人山人的山水画,湿墨浓墨者不多,而多为干枯平淡之墨。后期即所谓的“八大山人”时期,干枯平淡是山人用墨的不二法门,形成了他用墨的基本特质。一幅中,山头不过二三个,树不过四五株,且树枯山荒,树小山远,有时仅一山一树。但画作皆笔墨枯淡,山荒淡而玄远,余下或为形体简陋的茅屋几座、枯枝少叶的松树几颗,或为零星的几条朦胧缥缈的渔舟,或为无色而一色的虚白之天水,景象自然荒寒,气象萧疏,寒痕冷意,沥沥可见。无论景象还是意境,都在山远水远人更远、山冷水冷人更冷的境界上。正所谓“气味荒寒,运笔浑化”。

总而言之,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正是由这种氛围下所形成的纯净幽远简寒的美。他的作品,不是典雅,不是乖巧,不是狂妄,不是委婉,而是兼具了种种遭遇种种情致种种释怀后的一种浓厚的“冷境”美。

二、 冷抽象中的视觉“冷”——“冷象”

蒙德里安的艺术造型大多倾向于“形式—结构”,即通过画面各种形式的相互关系,构成画面自身的意义或意味,不依赖于对象作为母体的价值,也不依赖于感情的表达和宣泄。这样一种对符号世界和媒体本身的审美认可,使艺术创作发生了一种明显的趋势,便是把某种艺术样式分解成各种元素和基本单位,比如把绘画分析为颜色、光线、形体、线条、空间、质地、笔触等,而艺术家往往根据自己对形式的某种体验,只突出其中的某一元素和某些元素,进行重组、延伸和发挥,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自然成为艺术家传达精神体验和审美情感的自由形式。

蒙德里安在在1937年为构成主义杂志《圆》所撰写的《造型艺术与纯造型艺术》一书中他的观点得到了最简明的阐述,至今仍然是新造型主义理论基础的重要依据。蒙德里安明确地区别了艺术中的两种倾向,一种他称之为客观的,把它描述为“普遍之美的直接创造”;别一种是主观的倾向,是“人自身的审美表”。虽然他有时说这两种因素都是必须的,艺术要求这两种倾向的协调,但他更具有特色的看法似乎是:艺术史表明了一种朝着增强客观因素的发展,以及背离主观表现的净化。因而他说:“造型艺术的发展表明,艺术自身所表现出来的两重性仅仅是相对的、短暂的”。很明显,蒙德里安是更倾向于客观的原则。也就是说,他是把一种追求客观的普遍的美的法则作为他构成画面效果、安排绘画元素的原则。他当时主张,普遍的美不是来自于形式的特点,而是来自于形式内在关系的力的韵律,或者,在一幅作品中,是来自于“形式的关系”。这可能就是他与几何抽象艺术家注重画面的整体结构的原因。这个观点造成了他最终偏爱“运用简单的和非色彩的形式,或者最后是线条结构和纯粹的色彩”的严谨的几何抽象。因为真正单纯的几何形式最不受主观联想和情感的影响。在这些线条上,他力求证明他自己的垂直的和水平的线条、或者线条与原色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因素在所有因素中是最“中性的”,并且最彻底地强调这些因素中的关系,这也造成了他的绘画追求明晰性和无个性的特点。这一点在下面这些话里显而易见:“通过中性形式的明晰和单纯,非具象艺术使矩形关系越来越明确,直到最终通过相交的任意线条而显出构成的矩形,使之得以确立。”这正表明了蒙德里安为一种对于简单几何形式的明晰和精确的偏好所触动。

冷抽象要求情感表现性尽可能地从形体、色彩、笔触和表面加工中排除。也正因为如此,蒙德里安认为,他的作品应该通过事物的内在结构去揭示事物外观背后的真实,并以此去揭示“普遍的”人类精神的结构。

蒙德里安认为几何抽象绘画应具有这种“有序”的特点,并宣称它揭示了事物的“本质”。从个别向一般和从主观向客观的发展,“是朝着事物和我们自己的本质的”。艺术宣示了“永恒真理”,有关构图的形式及其关系的“固定法则”的存在:这些被认为是从属于“创造动态平衡、揭示现实真实内容的基本的等值法则。”这些“或多或少隐藏”在自然外表之后,但却在几何抽象艺术中被揭示出来的法则,是“艺术以它自己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伟大的、被隐匿起来的自然法则”。“人们可以通过中性的构成要素表现我们的真正本质,那就是说,我们能够表现艺术的本质。”

三、八大山人与蒙德里安绘画“冷”的异同

1主体情感的传达

八大山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创作都同时在受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局面和他们所信奉的哲学宗教的极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最大程度的体现在了他们个人主体情感的倾向,同时也带领着他们通过近乎相反的创作理念去体现他们的这种情感。而这是这种对情感把握的不同理念,同样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方式及最终形成的画作面貌。

八大山人与蒙德里安对于艺术主客体的把握、选择, 其侧重点恰好相同。他们的艺术创造都是从艺术家自身角度出发——即强调“人”之本位。八大山人特殊的身世和遭际, 决定了他绘画语言隐晦深邃的意象性, 造就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为残山, 水为剩水, 鸟为怪鸟”。蒙德里安的一生较为平静, 没有八大山人复杂离奇的经历,他从不想迎合时代, 反而想方设法保持克制和严谨。蒙德里安一生都在寻求一种生活,他它是一条没有犹豫或脱离常轨的直径,他一生都在坚持着这个想法。他以他的那种看似平淡无奇、冷峻的绘画语调, 回应了社会对绘画发起的挑战, 并以其风格的独特性回归了艺术的本质,世界的本质。

2 绘画的抽象与意向性

八大山人绘画是通过意向的方式去传达一种极为抽象的精神状态,这种情感的抽象是更趋于“枯藤老树昏鸦”的情境传达,这与中国绘画自身情感传递的抽象特性是一脉相承的。

同样,蒙德里安绘画的抽象性,也是扎根于西方的艺术理念基础上的。西方绘画的明暗,冷暖,透视,解剖,科学分析的运用,数学几何三角空间感的自如驾驭,使得西方绘画在从“写实”向西方绘画的抽象化转化之中,艺术与科学形成紧密相连,绘画艺术语言中的形式因素与科学分析后的判断与运用结合在了艺术语言的实践运用中。

不能否认的是,八大山人和蒙德里安画作对形式元素的运用都是简化的概括的洗练的,而这种形式的简化,都是以各自的哲学为基础的,并因此给人们了一种“冷”总体意识感受,只不过,蒙德里安的抽象艺术或许更多地接近真理,而八大山人的水墨更多地接近于哲学:蒙德里安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极尽和谐和零情感的客观状态的“冷”,而八大山人则为我们呈现出了更高层次的一种“禅”境。

3“简”的艺术方式

所谓“简化”,通常的意思就是“简单化”。但是,作为艺术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的“简化”,则是与“简单化”有区别的另一个意思;艺术品所具有的简化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酝与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所有的细节都是有意味的,但又是与整体结构相互融合的。“简化就是把互不相干的细节转化成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家所必须创造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只有简化才能把有意味的东西从大量无意味的东西中抽取出来。但是,简化并不仅仅是去掉细节,而是要把剩下的再现性形式加以改造,使之具有表现性,使之具有意味。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所谓“不似之似”或“神似”,而不是现代西方的所谓“热抽象”或“冷抽象”,因为它除了使直觉成为可能以外,还必须使欣赏者的审美情感被激发起来。从这个意义是说,所谓简化,就是要求情感结构与呈现这种情感的形式结构具有同构性,亦即在结构上达到一致,从而成为一种有机的融合。由此可见,没有简化,就没有艺术。

结语

由于对宇宙观、世界观的认识以及所在的文化哲学大背景的不同,画家在进行具体创作时,对这两个方面的关注与侧重也是不尽相同的。八大山人和蒙德里安的绘画艺术虽都给人以“冷”的视觉感受,但其各自所包含的“冷”的内涵是大不相同的。

可以说,八大山人的哲学思辨引发了他艺术形式和视觉感受的冷逸,而蒙德里安因其艺术形式的简、冷的视觉直观性,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自省式的哲学思考。无论是八大山人还是蒙德里安,艺术的形式和哲学的思辨都共同影响着他们的艺术理念和艺术创作。

本文已发表于《作家》(北大核心)

参考书目

[1]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2] [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 徐沛君.《蒙德里安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56-57.

[4] 胡光华.《八大山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责编:赫英海、鲁婧)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