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新疆扎洪鲁克古代墓地的婴儿木乃伊之谜

2013年11月07日08: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婴儿木乃伊之谜

  扎洪鲁克古代墓地的婴孩墓葬

  小河墓地婴儿

  2004年冬天,罗布泊的小河墓地,这个号称有1000口棺材的大型墓地的考古发掘进行到了尾声,然而,离奇的事情却一桩一桩地发生。

  与周围长2.5米的巨型棺材相比,小河墓地中一具船形的棺材特别引人注目,它只有55厘米长,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正是因为小,它有一种楚楚可怜的味道,棺材里面会是什么?当考古学家试图开启这具小棺木时,发现它虽然小,但制作的所有工序都一丝不苟。一整张的牛皮紧紧地包裹着小棺木,牛应该是在墓地现场宰杀的,趁着牛皮新鲜时裹到棺木上去,干缩后的牛皮几乎可以与棺木融为一体,再细的沙子也无法钻进。两块胡杨木被加工成弧形,合拢起来像一双捧着珍宝的手。珍宝就在里面,一件淡黄色的毛织斗篷裹着一个小小的身躯,一个硕大的圆鼓鼓的脑袋露在黄斗篷的外面,是一个婴儿!孩子就像是在襁褓中睡着了,眼睛深深地陷下去,小小的鼻子,小小的嘴巴,“估计这是个出生后不久就死去的婴儿,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小的棺木,这是新疆最小的婴儿墓葬了。”主持小河墓地考古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伊弟利斯说。

  小河婴儿以与成人一样的礼遇和规格埋葬,他(她)被安放在特制的棺木中,棺木尺寸和他(她)的身躯保持一致,睡在里面就像被父亲的大手捧着时一样温暖安妥。一个编织得十分精巧的小草篓放在孩子的身边,里面盛放着他(她)在另一个世界需要享用的食物。小河墓地发生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3800年了,我们很难知道那个时候小河人生活的情景,因为荒凉的沙漠里,孤零零一座坟山,考古学家没有找到小河人居住的遗址,但死亡却在这里集中、放大、定格。

  小河婴儿墓让考古学家肃然起敬,他们看到在这片沙漠里,不论长幼,不管尊卑,所有的生命都被以最高的礼遇送往另一个世界,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难想象,动手制作这个小小棺木的人怀着怎样的怜惜之情,他也许是婴儿的父亲、母亲,或者与婴儿有着某种血缘关系。考古学家还没有发现3800年前的小河墓地有大型的砍斫铁器,甚至在小河墓地都没有发现铜斧。胡杨是沙漠里最坚硬的木头,可以3000年不朽,两根树干加工成弧形需要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切割、掏挖。不仅如此,树干的尺寸是经过精心计算的,当它们合在一起的时候,不仅刚刚好地容殓了婴儿的身体,还铆榫严扣,不留一丝缝隙。或许正是这具几近完美的棺木和那张完整的牛皮,隔绝了阳光、风尘,甚至隔绝了无孔不入的微生物的侵害,让这个婴儿一梦3800年不被惊扰,从死亡走向了不朽。

  墓葬是人类情感最高也是最集中的表达,尤其是史前人类,那时候还没有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一种宗教,当人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没有宗教可以安慰、救赎灵魂。不知道那时的人会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是恐惧还是震慑,是迷惘还是敬畏?当人们无法理解一个人为什么要去往另一个世界而且永远不返回时,那种迷茫会向谁倾诉?

  小河墓地婴儿棺的出现让考古学者不得不联想到1985年4月发掘的位于新疆且末县的扎洪鲁克古代墓地。在清理的5座墓葬里,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发现了编号M1的墓葬安睡着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经测量,婴儿只有41.5厘米长,被仔细地包裹在绛红色面、乳白色里的毛织物里,毛织物厚实而松软,红蓝两色的毛绳从肩膀到胸部再到腿部缠绕得密密实实。一顶红蓝相间的绒帽戴在他的头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婴儿的脸部,两块3厘米厚的黑色石片盖住了他的双眼,两只小鼻孔用红色的线绳塞住。为什么要用黑色的石片将眼睛盖住?为何要将鼻孔塞住?是出于一种信仰还是一种愿望,是不愿意让尘世的阳光和风打扰他的睡眠吗?还是出于对另外一个世界的祈愿?对于考古学家们来说,当他们看到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人们用各自对死亡的理解来处理成人的遗体的时候,并不至于多么惊讶,而看到一个婴儿被如此庄重地对待,就不能不为之动容。M1婴儿的陪葬品是一个婴儿吃奶用的器皿,经过检测发现它是用羊的乳房皮精心缝制的,或者说它就是一只羊的乳房,里面还有白色的块状物,可能是奶汁干缩后的结晶体。还有一只殉葬的羊头,放在婴儿墓的不远处。但有一个问题是考古学家所想不通的,就是这个婴儿为什么被单独埋葬。在婴儿墓西北约2米处,发现一座成年男子和3个女子的合葬墓,考古学家怀疑这座墓里的人和婴儿有着亲缘关系。这是一个两鬓微霜的男子,高鼻深目、髭须满脸、胸毛浓重、耳垂穿孔,孔内穿有红色毛线。另一具女尸也保存完好。这一男三女是被隆重安葬的,男人和女人的脸部都化了妆,前额、太阳穴、眼部到鼻梁根部,都有纹饰。史前的新疆生活着什么样的人至今都是没有解开的谜,但似乎有一条人种分界线若隐若现地存在着,这条分界线在时间上以距今3000年至2500年左右为线,空间上以新疆哈密以西为界,划分出白种人和黄种人各自的疆域。体质人类学家韩康信广泛研究新疆古代人类的头骨,得出“越往东,黄色人种越纯粹,越往西,白色人种越纯粹”的结论。而时间越早,这条人种的分界线就越清晰。

  近年来,一个个保存相当完好的婴儿木乃伊相继被发现,小河的、楼兰的、孔雀河的、扎洪鲁克的、吐鲁番洋海墓地,当他们从不同的地点出土并被汇集起来的时候,考古学家从对他们的比较中似乎探寻到:他们都是白色人种的孩子,都被认真而隆重地埋葬,都是大约距今3800年到2500年之间的遗存。可是,有一个现象颇难解释,在许多地方,人们发现婴儿都是大批地被远离成人集体埋葬的。在塔克拉玛干南缘的山普拉墓地,成人们都是数人甚至上百人丛葬在一起的,而儿童却是一个一个单独埋葬,只有极少数的儿童是两人合葬在一起的(只有3座墓)。山普拉墓地的儿童虽然是单独埋葬,但他们的墓却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它们大小规格形状一致。在山普拉,“儿童是一个有着特殊地位的群体,对于他们的高死亡率,似乎不能仅仅用自然死亡来加以解释。”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刘文锁提出了他的疑问。韩康信以接触到的新疆古代人类头骨材料为研究对象,得出新疆的人种来源并不单一,而是多来源和混杂的结论。同时,研究人类学和语言学的专家也指出了两条白种人向新疆迁徙的路线,一是从前苏联伏尔加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原始欧洲人,另外是从帕米尔高原迁徙而来的原始地中海人。相似的婴儿埋葬方式,在新疆广大区域星星点点出现,它们在透露着什么信息?有一个种族或者同属于一个文明体系的人曾经在这里迁徙繁衍?我们可以依此找到那消逝了的文明的蛛丝马迹吗?(南香红)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