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专题>>辛烈书法作品网上展厅

辛烈著作—《阿房宫赋》

2013年01月10日15:10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阿房宫赋》“二川”辨证

辛 烈

唐代文学家、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被作为赋文的典范诵读教授,建国以来一直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但是近年来对《阿》文中“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一句中“二川”的解释却发生了分歧。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的注释是:“二川,指渭水和樊川”,近年出版的一些古文选注和译析书籍也几乎完全一致地持这种观点。《古文选注》(何满子等选注)、《中学古代散文注析》(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古文古诗选讲》(南宁师范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编)的解释是:“二川:渭水、樊川”,《高中古典文学作品译析》(朱宝昌、王改明、孟正民等编著)认为:“二川,指渭河和樊川”,《古诗文译注》(刘允声、彭格人合编)认为:“二川,指渭水和樊川”。往前推查,《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古文喈凤》(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四年发行)、《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都是这个意思,唯有武伯纶先生在其新著《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中认为“二川指渭河、泾河”①。看来二川之一是渭河无疑,那么另一条河究竟是樊川还是泾河?为了尊重科学、尊重古人、不贻误后学,很有必要把这一问题澄清。

愚以为要弄明白“二川”所指,首先要考察清楚《阿房宫赋》听铺陈描写的对象,不少人依据《阿房宫赋》这个题目,认为《阿》文描写的仅是阿房一宫的瑰丽繁华景象,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阿》文描写了包括阿房宫在内的整个秦都咸阳建筑群。其理由有三:

一、从时间上看。文章第一句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而阿房宫是在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开始建造的,这时秦已统一中国十年之久且接近其统治的尾声了。而秦始皇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实际是从统一中国,也就是“六王毕,四海一”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便在咸阳北阪上仿造其宫室”。这时还在渭河之南建造信宫,并建造了甘泉殿,致使“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複道周阁相属”,这个时间才正好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中提供的另一个时间概念是“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阿房宫从公元前212年开始修建到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不过三年,到207年项羽火烧秦宫室也只有六年。可见写的并不是阿房宫事,而是咸阳诸宫故事。

二、从所描写的建筑规模、范围和布局来看。秦始皇在世只建成了阿房宫前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说阿房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与“覆压三百余里”的描写相差甚远。当然,这只是阿房宫前殿,而《史记》中还有阿房宫“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的叙写,《三辅黄图》也说阿房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络樊川以为池。”但“规恢”二字的意思说这是宏伟的规划,到目前为止,考古发掘也没有发现什么建筑遗迹,可见这确实只是规划设想而已,实际并未付诸实施。因为阿房宫工程正式营建时间仅不过三年,即以第一期前殿工程而论,其“室堂来就”就因始皇“驾崩”而停止,二世“复作”还不到一年时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被迫停工。

秦都咸阳建筑群是从骊山以北的步高宫和灞河西岸的芷阳宫向西呈倒梯形扩散状布局,直抵雍门(今咸阳市区东北的塔儿坡一带),最北的望夷宫在今咸阳市秦都区泾河岸边的张湾乡睦村。最南的阿房宫,宜春宫分别位于今三桥镇以南和曲江池西南(见附图)。这个庞大的阵势既符合“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描写②,又完全可以说“覆压三百余里”。

三、从宫殿的功能看。阿房宫是帝王朝会、庆典、决事的“朝宫”,并非宫人们生活起居之所,它最重要的一次使用就是秦二世在这里登基。而《阿房宫赋》中“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等描写却正好指的是“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的仿造在咸阳北阪上的六国宫室中的生活景况。

从以上三方面看,《阿房宫赋》描写的是秦都咸阳建筑群而不是阿房一宫。那么文章为什么要用“阿房”作题,而且在文首又明确地写“蜀山兀,阿房出”这样的文句呢?这个问题需要从《阿房宫赋》的写作目的来探究。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向大修宫室、贪好声色的唐敬宗提出警告的。秦阿房宫在建筑规模上为秦都宫殿之冠,当时建造它和骊山陵墓征发刑徒七十余万人,可谓劳民伤财之极。从政治上讲,阿房宫是象征皇权和威严的“朝宫”。但始皇未造完而“驾崩”,二世“复作”不到一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进入关中,项羽火焚秦都宫室,秦二世被赵高逼杀望夷宫。始皇想万世相传的政权就这样二世而亡了。无疑,以点代面,用“阿房”作文章题目有着沉重的策警力量。“阿房”名字本身就会使人联想到恢宏瑰丽之极和毁于一旦之速,联想到秦的暴政之苛毒和灭亡之惨痛。文章开头也是以阿房带整个建筑群,简洁醒目,启发人联想,这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和为文之妙所在。

明白了文章是写秦都咸阳建筑群体而并非单写阿房宫就找到了解开“二川”之谜的钥匙。咸阳建筑群从骊山以北向西呈倒梯形扩展,铺排泾渭流域。而樊川却在长安县南部秦岭脚下,即是距建筑群最南的阿房宫也相去甚远,和“骊山北构西折直走咸阳”的整个秦都建筑群就更不沾边了。而且,“二川”指渭水樊川的解释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三秦记》说:“长安以南,秦岭之水,流为秦川,一名樊川,一名御宿”。《辞海》说樊川“其地本杜县的樊乡。汉樊哙食邑与此,川固以得名。”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的大将,可见樊川这个名字是汉代才有的,那么,汉代的樊川,怎么会流入秦代的“宫墙”呢?

溶溶,水盛貌。“溶溶”之“二川”应是大河。渭河、泾河都是大河,秦代修建的郑国渠,就是从泾河的源头开始修建的。而樊川只是较小的潏河的一条支流。《水经注》说: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沈水就是潏水③,潏水一分为二,一支向北流为皁水(即唣河),注于渭河,一支向西南合滈水注于沣河,可以看出樊川位于最南,是潏河的支流④,潏河又分别为皁水和沣河的支流。文章避开离建筑群近的较大的皁、沣、潏不写,而偏去写最远最小的樊川也是无道理的。

综上所述,“二川”应当是渭河和泾河,武伯纶先生的说法是正确的。以此就教于专家学者。

注:①武伯纶著《西安历史述略》96页。

②根据1959—1979年调查发掘,秦都咸阳故址位于今咸阳市东约十公里的长陵车站以东地区。

③据颜师古《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④据《中国地名大辞典》。

(本文1988年10月获全国十四省区中学语文教改暨新教材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责编:任文(实习生)、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