赝品泛滥,别让造假断了千年文脉--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赝品泛滥,别让造假断了千年文脉

2012年12月07日16:14    来源:新华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一位搞收藏的朋友,最近通过熟人收到两件“金陵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报价都比外面便宜,送去找行家鉴定,全是假的。两张画,一张出自老人当年学生之手,说是因为要换房子,资金不够,愿忍痛割爱云云,实际上是精仿先师之作。一张出自其子。老爷子去世后,留下一批真迹,但其子将其“藏之名山”,另找了几个学画的学生,亲自传授如何临摹父亲作品,印章全在他手上,批量生产,对上门购画者,批量供应,这些画只有印是真,但每次他都题款证明是先父真迹。

圈内人揭密说,著名书画家身后,学生、遗孀、儿女通过造老爷子的假发横财,几成潜规则。近年书画市场狂炒,价格飙升,赝品泛滥,造假者已无所顾忌。傅抱石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山水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他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开创了全新的艺术风格。省国画院著名画家、原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徐善是傅派山水的重要传承者,多年来对傅抱石的画风、理论、艺术思想、笔墨技巧等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卓有建树,其作品与傅氏风格近乎神似。近年来,一些国内外专造傅抱石假画的团伙,购得徐先生画作后,以专业手段做旧,裁掉徐先生的落款,让临摹傅先生笔法的高手题傅先生的款,高科技加流水作业,已到十分猖獗的程度。

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仿真扫描复印技术,一些临摹高手在复印件上对着描,伪作与真迹高度相似,有时连内行人都雾里看花,因为它几乎可以做到与原作分毫不差。技术进步和暴利驱使,使临摹造假高手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市场动辄出现起价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留意最近某大拍卖行的拍卖图录,傅抱石的作品赫然出现几十张,起拍价高的超过了2000万,徐善说,99.99%的作品均为伪作。

随着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拍品的出现,各种专业化的、高科技造假手段层出不穷,高精密度的扫描仪、复印机开动,别说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的作品,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宝贝,只要有一本图录,都能给你仿出个“真假莫辨”的“宝贝”来。过去难得一见的傅抱石的作品,现在拍卖会上动辄以数十件计,“国宝”越拍越多。徐善开玩笑说,已作古的老先生作品越拍越多,大概是拍卖的槌声惊醒了他们,从棺材里爬出来接着画了。

拍卖会上的许多作品都能编出精彩故事。某件作品是60年代傅先生在庐山疗养时,巧遇交往30多年的某公,某公后人有缘得此传世之遗墨;某件作品是先生在长白山疗养时,送给某某的。当然这些故事都要花大价钱请人讲,通过“鉴宝”的形式题写补录,附在作品的款格上。为“做实”该画为真品,有时甚至能搬出名人的题字落款,以求“镇得住”。有人信以为真,数百万、上千万拍得“傅先生精品”后,迫不急待送到徐善处鉴定,“这些作品不乏20年前,以一万元价格从我家里买走的作品。”徐善说,有时真是不堪其扰,送走一批又来一批。

中国艺术品屡屡拍出天价,真伪之辩也闹腾得愈演愈烈。去年,针对举牌过亿的《砥柱铭》和《平安帖》的争议,拍卖行一句“艺术品拍卖不保真是通行的规则,买者自负”,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市场潜规则的风险可见一斑。现在,大量流通的作品是临摹之作,其实,临摹先人之作古已有之。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街头看到一幅仿冒其《夏木垂阴图》的假画,挑明后,画贩跪地求饶,称乃迫于生计不得已为之。而今人造假,更多的是受暴利驱使。古人作假,尚有一惧,冥冥之中,恐神灵先人惩罚,有时作画还故意留点破绽。而今人作伪使出浑身解数,赌咒发誓,不惜用各种手段“做实”,利益驱使下,无所不用其极。2000年,李可染先生的儿子李庚临摹其父的一幅画作在上海上拍,作品与其父风格非常相近,李可染还亲自在画作上题字:“杏花春雨江南。此小儿李庚摹吾旧作,略有似处。可染题记”。当时就有藏家笑道:“这幅画太像李可染的作品了,改个款就可以当李可染卖了”。过了两年,这幅画果然出现在北京的一次大型书画拍卖会上,只是题款成了“杏花春雨江南。可染题旧作”。“此小儿李庚摹吾”等字迹都被挖掉,经裱画高手拼接得天衣无缝,最终以高价拍出。

书画市场赝品泛滥,有些地方拍卖会上甚至出现满场皆假的景象,有些“佐证”拍卖的出版物名家画册,里面充斥大量“狸猫换太子”和掺砂子的手法——有几页真的,再掺杂些伪作,而在拍卖会上出现的,往往是这些掺砂子的伪作,让人真伪难辨。

近几年,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古画市场身价飞涨,市场上几乎一夜间冒出大量“真精新”的唐宋明清“上品”古画,简直令人不可思议。许多赝品只能靠讲故事存身,一些不法画商通过与拍卖行勾结,假画拍成了就对半分账。暴利驱使下,中国书画市场换手率一年三次,往往是这场拍卖会才拍下来,就直接转场去接着拍了。每拍一次来回手续费要20%,如果每次加价50%,转手两次价格就要翻一番。艺术品在频繁换手中的“炒作性增值”,并不代表其本身价值,“大家都在玩跑得快”,都知道讲故事不靠谱,很烫手,但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

假画赝品泛滥,损害收藏者和投资者信心,更有伤中国文化的传承。当炒作、欺骗和蒙蔽成为赚快钱的不二法门,市场的公信力就日渐式微,这个市场如果再这样玩下去,假画充斥,底限丧失,延续千年的文脉必然面临断裂的危险。

(陈志龙)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