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20世紀和21世紀,所有人類的衣食住行,從同濟大學質朴低調的“文遠樓”、到蘋果的電子產品、宜家的家具、無印良品的各式雜貨、甚至是我們日常衣物的染花,我們總是很難避開“包豪斯”而言其他。
“包豪斯”是德語詞“Bauhaus”的音譯,可以理解為“建筑設計工作室”或“建筑設計學院”。從1919年由一群有著相同藝術和教育理想的藝術大師在德國魏瑪創立,到1933年在柏林被迫關閉,短短十幾年時間,它從一間普通的校舍到世界頂尖藝術設計學府、再化身為一種理念,影響力無遠弗屆,它超越意識形態和時空的隔閡在西方和東方、過去和將來花開遍地。
保羅·哈貝爾設計的明信片
一套完整的20張曾在當時的“包豪斯學校作品展·魏瑪”上展出的明信片,近期由與包豪斯的歷史密不可分的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收藏。
這批明信片屬於當時流行的“郵政藝術品”,很多20世紀早期的前衛藝術家對於這種可以批量生產的藝術品形式非常感興趣,認為這種新型印刷媒介有助於快速地和國際化地傳播他們的藝術理念。這種媒介是這種藝術理念中的關鍵一部分:現代藝術設計並不在於生產那種一次性的、帶有紀念碑性不朽的、供某些人專有專享的創作。
下一頁 |
(責編:魏欣寧、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