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新疆和田玉真假難辨糾紛不斷

2013年12月23日08:20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新疆和田玉真假難辨糾紛不斷

吳德昇《仕女》(和田玉)

  吳德昇《仕女》(和田玉)

王平《三娘教子》(和田玉)

  王平《三娘教子》(和田玉)

倪偉濱《馬上封侯》(和田玉)

  倪偉濱《馬上封侯》(和田玉)

  日前,有關新疆和田玉籽料的糾紛接連不斷:一塊“和田玉籽料”的真偽引發了買賣雙方的法律糾紛,這是近日媒體報道的發生在北京的真實案例﹔無獨有偶,一位新疆和田玉玉雕師親手雕刻的“和田玉籽料”作品近期在廣州售出,但買家拿去鑒定后說是贗品,要求退貨……

  那麼,在國家對和田玉的定義已明確沒有產地意義而各地區鑒定標准又不一的當下,與新疆和田玉有關的糾紛是否會越來越多呢?

  買賣雙方為“籽料”真偽對簿公堂

  在翡翠、新疆和田玉等資源型藏品行情逐年走高的情況下,原石交易越來越為行家所青睞,而其真假難辨所引發的糾紛也日益增多。

  據媒體報道,買家姜某欲以200萬元的價格買下一塊重約60公斤的“新疆和田玉籽料”,並先期支付了50萬元定金。玉石到手后,姜某檢查認為其有造假痕跡,要求賣家臧某提供原產地証明和鑒定資料,不想遭到臧某拒絕。感到被欺騙的姜某,一紙訴狀將賣家告上法庭,要求臧某雙倍返還定金100萬元。一審時,臧某表示同意解除合同,但認為姜某沒有支付剩余貨款違約在先。最終,一審法院判決雙方合同解除,因姜某不能証明玉石籽料有假,故其雙倍返還定金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因臧某不能証明玉石為真,故其關於姜某違約的抗辯也不予支持。

  無獨有偶,在聽說了這起糾紛后,一位新疆和田玉玉雕師也向記者大倒苦水。原來,最近他來廣州參展時,一位本地買家花了1萬元向他購買了一件“和田玉籽料”作品。誰知沒過多久,買家拿去廣州某機構做鑒定,檢測結果說“皮”是假的。“買家便氣沖沖跑來找我退貨,說我的材料是染色的。我做這行幾十年了,上過手的材料不計其數,還會看走眼嗎?再說也不可能為了這點小錢去蒙人,毀了自己的清譽。”他坦言自己很受傷,於是親自將材料拿去北京檢測,結果又証明是真的。對此,這位玉雕師表示很無奈。

  標准不一致使收藏者無據可依

  “想知道是什麼玉還不簡單?去檢測一下就清楚了。”記者走訪本地各玉器市場的時候,大多數商家都會撂下這麼一句話。但從事和田玉經營多年的劉老板告訴記者:“我不相信什麼鑒定証書,我隻相信自己的眼力。大多數玉石,比如和田玉和翡翠,都有所謂的標准,但是標准隻告訴你其結構是什麼,並沒有告訴你它是什麼玉,是不是好玉。”而大多數和田玉鑒定書上顯示的主要包括以透閃石為主,摩氏硬度、密度、折射率等數據。

  廣東省珠寶玉石及貴金屬檢測中心(GTC)主任郭清宏在受訪時表示,國家對於和田玉的定義已明確沒有產地意義,只是對物理性質、結構上相同的軟玉的統稱。而行業內有不同的看法,不少人認為隻有新疆和田產的才是和田玉。但在檢測時,很難判斷其產地,隻能憑肉眼、經驗判斷,“實際上,很多人認為可以憑借一些標准比如油脂性、致密程度、顏色等對和田玉進行直觀的優劣判斷”。

  至於廣州、北京等地不同機構鑒定結果不一的現象,郭清宏認為也屬正常,因為這樣的鑒定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而市場中又沒有明晰的界定標准。“比如現在和田玉的‘皮’,據我了解幾乎有九成都是人工加工過的,其中包括染色,也有通過加熱使其出現原皮狀態。有的人能夠接受這種加工,認為是自然而然的或是一種工藝,無傷大雅﹔但有的收藏者則認定一旦有人為痕跡就是做過手腳的。正因為收藏的理念不一樣,才會產生判斷上的分歧。”他還表示,有的工藝師頂多隻能保証自己負責的那個環節沒有動過手腳,但並不確定原材料此前是否已被人處理過,“因為很多人並不是直接從產地獲得玉石,而是在市場上交易所得,自己卻未必有足夠的鑒定知識”。

  “對於商家來說,當然希望所有沾親帶故的都叫‘和田玉’了,這樣貨量大,也有可操作的空間。”從事和田玉銷售多年的馬先生(化名)坦言,本來大家約定俗成的和田玉就是新疆產的,但模糊的標准反而令人有空子可鑽。“目前的標准隻分特級、一級籽料等,關於真假的界定卻相對含糊,因此,許多檢測部門都互相‘打架’。此外,官方檢測是不分產地的,產地通過儀器也無法准確分辨。”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20克~200克之間的頂級新疆和田玉籽料價格最高參考價維持在2~3萬元/克,而品質較好的韓國玉、俄羅斯玉盡管近年來價格上漲明顯,但跟高檔新疆和田籽料價格卻相差甚遠。

  馬先生表示,如果相關部門出台比較明晰的行業標准,例如什麼樣的結構是新疆產的,什麼樣的結構是俄羅斯、韓國的,那對於收藏者來說肯定是好消息。“既然那些行家、大師說自己一眼就能分辨,那能不能讓他們總結經驗弄個操作性強的標准出來呢?”馬先生說。

  收藏貼士 警惕仿制籽料

  郭清宏告訴記者,整個玉石市場還處於亟須建立誠信的時期,“很多人明知道商場貴還要去商場買,就是為了求個安心。而商品經過不同渠道的流轉,成本和利潤千差萬別,報價也大不一樣,即使消費者辨明了真假,也很難獲得明確的價格參考。”因此,他建議藏家最好不要在旅游景區等地購買玉石。而對於定價問題,他也表示很難獲得准確的參考值,畢竟和田玉市場是個自由的市場,黃金有價玉無價。

  馬先生則提醒玩家,買玉的時候最好把玉石拿到自然光下好好看看,否則會有很大的色差,容易被蒙蔽。此外,仿制的和田玉籽料的表面會有酸蝕層,通常為白色或是呈黃白色狀,與白色礓石非常相似,而且會具有熒光反應,“和田玉籽料贗品通常是用一些玉石下腳料滾磨出來的,但這種方法制作出的東西,其表皮會有一道道擦痕,外形很不自然”。(郭曉昊)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