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道
大部分的年輕藝術家心態還是不錯的,但不能否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可避免地關注著市場,或者換句話說,市場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本期專家:華藝文化董事總裁李峰
對於大學生藝術博覽會,業內捧的人很多,但也不乏一些質疑的聲音。畢竟這是新生的事務,有贊有彈很正常。不少人關注的焦點在於年輕藝術家們的心態——他們是否真的那麼的市場化?據我的觀察,大部分的年輕藝術家心態還是不錯的,但不能否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可避免地關注著市場,或者換句話說,市場對他們的影響很深。對計劃未來走藝術道路的年輕人來說,尤其會考慮市場。這是極為正常的心態。
不過舉辦兩次大藝博的經驗令我感覺到,這些年輕人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不可否認,每年都有非常出色的孩子在畢業前就被市場所關注和“爭搶”,但即便是這樣,他們的機會也算不上多,大學生的標簽給他們帶來很多優勢,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束縛。何況這些拔尖的能早早被藝術機構“相中”的年輕人數量極少。
對於大藝博這個平台來說,目的更多的是給孩子們展示作品的機會,而不是銷售作品。而且我們還是要承認,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已經達到成熟,但最起碼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把年輕人創作的概貌、所思所想體現出來,以驗証他們的創作是不是可取的,作品在多大程度上能打動觀眾。
有的年輕人開始時對自己的創作道路很堅定,但當未受到市場的認可時,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有的年輕人有點急於求成,還有另外的原因是他們其實對市場並不了解,有點想當然,覺得油畫怎麼也得賣個幾萬元吧。他們對市場有興趣、感受,但其實不了解市場。相對來說,國外的藝術學生們心態更好一些,隻要有人喜歡自己的作品,就很高興,而沒有過分強調價格的高低。事實上,他們的作品價格極低,特別是裝置作品成本很高,他們基本就收取材料價。
我們的年輕人中,有的之前作品賣出過高價了,心就很急,想要盡快獲得肯定,獲得影響力。我告誡他們,出高價的作用未必是正面的,如果一次偶然的高價,令他們以此為標准,過分抬高自己的作品價位,以后卻賣不出同樣高價的時候,這個價格就變成虛的了,他們就隻能把自己架在那個高價上,不上不下,以后的路很難走。有的孩子聽懂了,但有的孩子還沒能接受這樣的建議。所以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們作品比心態成熟,仍然需要歷練。
而對於買家來說,要以消費而不是投資的心態來面對這些年輕的作品。當然,這種消費也可以是收藏。比如一個家庭用5萬元買了兩三幅畫,5年后其市場價格變成10萬元了,但他們並不會為了其升值的部分而把畫賣掉。這幾幅畫在這個家庭裡一直保留了下來,保留了幾代人。從這個角度看,這何嘗不也是一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