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古琴收藏:真的老琴已很難買到了

2013年12月13日08:52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新制古琴即使用的是唐代的木頭,但從龍池和鳳沼還是能看出木頭新開出來的痕跡

  新制古琴即使用的是唐代的木頭,但從龍池和鳳沼還是能看出木頭新開出來的痕跡

老琴背面的龍池鳳沼能看出自然風化的痕跡

  老琴背面的龍池鳳沼能看出自然風化的痕跡

  記者 許悅

  自從王世襄的舊藏唐代“大聖遺音”古琴拍出1.15億元之后,古琴就從冷門收藏一躍成為藏家追捧的熱門藏品。為了區分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琴和新制的古琴,行家將民國以前的古琴都稱為“老琴”。

  在拍賣市場和古玩市場上,近兩年老琴時不時就會出現幾把,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呂宏望日前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透露:“老琴不可多得,現在在古玩市場上,已經很難買到真的老琴了。”

  傳承有序的古琴最具收藏價值

  在古琴成為熱門藏品之前,很多古琴都是從老琴家的手裡傳給自己的得意弟子,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如呂宏望收藏的一把南宋古琴“金風環佩”,就是一位老先生以極低的價格“義讓”給他的。“老琴收藏一講究緣分,二講究財力。能收藏到一把宋代或者是明代的古琴,那是需要有好機緣的。”

  以古琴藏家梁基永為例,他收藏到的第一把古琴是一把明代的琴,2000年買的時候也就幾萬元,現在可能過100萬元了。他也表示:“能夠流傳到現在的古琴,主要是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的老琴。唐朝的琴最好,因為它的音色最好,聲音非常寬厚。其次是宋朝的、元朝的、明朝的,清朝的最差,形制也不好看。”

  但並不是所有的古琴都能像“大聖遺音”那樣拍出過億元的高價。呂宏望表示:“一來唐代的古琴存世量很少,二來這把琴流傳有序,是文物鑒賞泰斗王世襄的舊藏,這又為這把琴增色不少。所以收藏古琴跟收藏古代書畫一樣,也講究流傳有序,如果是名家收藏過的價值更高,判斷古琴的流傳可參考史料和古琴上的銘文。不過銘文也有造假的,但可以看其刀痕,如果是古代所刻,肯定會有風化的痕跡。”

  贗品將貝殼鑲上琴面

  呂宏望告訴記者:“老琴不可多得,現在在古玩市場上,已經很難買到真的老琴了,即使是清代和民國的古琴都很少了。”

  “古玩市場上一些老琴,我遠遠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了。造假的人不懂古琴的律制,徽位都沒標准確,徽位不准確的古琴肯定是假的。”

  “在拍賣會上我也看過一些假得離譜的老琴,雖然做舊的技術很高,但有一個破綻,造假的人為了美觀,在琴面的弦位上鑲嵌了很多貝殼,很漂亮,但他們不知道古琴的琴面一定要光滑,在弦位上鑲貝殼的古琴那是絕對彈奏不了的。”

  另外,古琴以斷紋為美,那是古琴漆面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是鑒別老琴年份的一個重要依據。一般古琴歷史超過兩三百年就會出現斷紋,年代越久的琴身出現的斷紋較多,很可能形成“梅花斷”,而年代相對較短的則可能出現蛇腹斷、流水斷、牛毛斷、冰裂斷。

  “現在很多假琴也在斷紋上做手腳。”呂宏望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鑒別一把老琴的真假除了看斷紋,還要看形質、聞漆味、看木頭的質地。一些造假的人專門收購了唐宋年間的老木頭做古琴,假冒老琴。其實隻要懂行的人,一看古琴背面的‘龍池’和‘鳳沼’就知道了,再古老的木頭,隻要是新開出來的,裡面的木色一眼就可以看出新舊。所以一些造假的人又想到了在新開出來的木頭上貼舊皮的方法,有些則是用藥水對木材進行腐化,人為做舊,但隻要是經常玩琴的行家,還是能夠看出破綻的。”

  新制古琴有沒有收藏價值?

  新制的古琴有沒有收藏價值?呂宏望表示:“那要看是誰做的琴了。現在一些入門級別的新制古琴,就有幾萬元的,而像北京的王鵬、西安的李明忠、成都的何明威、揚州的馬維衡這些當代名家制作的古琴,一把琴已經能夠賣到十幾萬元了,甚至過百萬元。”

  梁基永也支招:“有收藏價值的新制古琴,最起碼必須是純手工制作的。現在一些普通琴行賣的古琴也很貴,但其實是流水線機械生產出來的,隻不過在最終調音階段加入了手工操作,這樣的‘匠人琴’沒有什麼收藏價值。”(作者:許悅)

(責編:董子龍、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