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王廣義

回望85:經典修正→波普揭示

2013年12月11日08:30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經典修正→波普揭示

  1987年油畫《紅色理性——偶像的修正》

  2011年油畫《最后的晚餐》

  王廣義

  1957年生於哈爾濱。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院油畫系。1985年任教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參與組織“北方藝術群體”。1989年參加“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美國《時代周刊》等發表其作品。1990年開始創作《大批判》,以系列波普繪畫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1984年,王廣義從浙江美院畢業被分配回老家哈爾濱工業大學做講師。恰好當時哈工大有一批同時回去的同學,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討論。

  彼此談的都是“北方精神、北方文化”。”當湖北《美術思潮》向王廣義等人約稿時,王廣義、舒群、任戩等15個青年人便決定給自己的團體取一個名字,叫“北方藝術群體”,“我們這個團體的宗旨是建構北方文化的秩序,讓更多人接受我們的文化……”

  在這種北方文化的妄想之下,王廣義創作了多個系列。他借鑒、挪用藝術史中的“古典主義”圖形,並發起對文化圖式的批判和修正。1987年創作《紅色理性——偶像的修正》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王廣義說自己熱衷於這種批判和修正,是因為“一切文化圖式的事實並不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我們可以用批判的眼光審視它,而后對這一文化事實進行某些修正,也正是這種對文化的修正行為証實了我的存在的意義。”

  畫面中首次出現了九宮格,那幾個面部抹去的人物和他們渾圓的身體線條是王廣義早期關於其北方文化作品的延續,同時畫面又是對西方經典之作米開朗琪羅《聖母慟子像》的挪用。通過打格的方法,允許觀者透過“紅色的遮掩”而一瞥西方藝術史上的杰作,當時的王廣義已經對中國80年代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崇敬和模仿風潮引發了修正。

  從1990年開始,經歷過“85新潮”運動之后的王廣義,繪畫風格突然轉變,開始了《大批判》系列。“政治”和“波普”從此成為貼在他身上的標簽。

  直到今天,王廣義說,波普風格依然是其喜歡的。“波普藝術最簡單但也是真實的說法是,藝術家將我們日常隨處可見的事物,通過某種方式呈現出來。它表面上呈現的樣式是通俗的、隨處可見的。但波普僅僅如此,是沒有意義的,也沒有藝術的光暈。”

  為此,2011年新作《最后的晚餐》這一“新宗教系列”中,王廣義的政治波普風格依舊,王廣義說,在這一新的系列中,“我想呈現兩條文明線索,一是所經歷過的教育模式或洗腦模式,另外就是讀西方藝術史的立場,西方藝術史是一個圖像化的宗教史。我對宗教的理解其實是通過圖像的認識。”

  在王廣義那,今天的藝術也不再只是批判,他覺得將當代藝術定位在“批判了什麼、反對了什麼”,其實是縮小了當代藝術的范疇,當代藝術的本質應該是揭示了什麼,“這可能是更重要的標准。中國特定時期導致了當代藝術的先鋒性,反體制、地下狀態。但現在應該回歸到當代藝術揭示了什麼這一問題上來。”

(責編:魯婧、張卉)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