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浦東新區高橋鎮的草高支路是條不起眼的幽靜小路,這裡有一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烈士墓。然而,這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建筑近況堪憂:雜草叢生,廢品遍地,墓碑前停著私家車,一位“管理者”甚至將該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出租做生意。
記者幾經輾轉,終於聯系到其管理單位——上海高橋老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其負責人稱,太平天國烈士墓正處修繕期,管理比較混亂,他們將盡快解決問題,預計年底之前能恢復原有面貌並對外開放。
“老板”旁若無人晾晒衣物
公開資料顯示,太平天國烈士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是浦東新區高橋鎮草高支路1000號。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該地點時,完全沒有意識到這裡是一處市級保護文物:約600平方米的烈士墓周圍長了一圈齊人高的雜草,封閉的大門上有厚重的鏈鎖,鎖上鏽跡斑斑。透過鐵門,記者可以看到空地上停著一輛白色轎車。空地往裡是一個花崗石平台,平台上到處堆放著垃圾,有泡沫塑料、紙盒、飲料瓶等。平台周圍的欄杆上晾滿了衣服和被褥。平台上還有一間人工搭建的儲物棚,上面覆蓋著綠色的塑料布。從大門口望去,記者看不到墓碑,隻隱隱看到墓碑上的蓋頂。“大門鎖著好久了,以前是個景點,現在早就沒人參觀了。倒是有人在這房子裡開了店。”一位在路口擺攤的小販說。
記者來到與該墓園相連的一間房屋中,這間房屋門口挂著“出售羊絨、貂毛”字樣的廣告牌,屋裡陳列著一批紡織制品、服裝服飾,一位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向記者承認了自己是墓園的管理者,卻謝絕了記者的參觀要求。當記者問為何允許將市級文物單位建筑用作紡織品生意的店面時,男子諱莫如深:“我不想多說什麼,你別問我,有問題你去問鎮裡!”話畢,這位“管理者”旁若無人地將一摞洗好的衣服拿到墓園裡晾晒。
與該房屋相鄰的另一間屋子是一家廢品回收商店,地上鋪滿了各種廢品,店主告訴記者,他在此已經承租了兩三年。“是‘老板’租給我們開店的。”當記者繼續追問其“老板”的身份時,他同樣三緘其口。
事實上,隻有繞到墓園的后面,記者才能看到一塊矗立著的完整的墓碑,這塊石碑隱匿在儲物棚后,周圍環繞石欄,上置蓋頂,頗似古代石闕,碑身后面的幾排小字字跡已然斑駁。
管理部門曾多次過問
浦東新區文物保護所相關負責人稱,太平天國烈士墓確系轄區內的文物保護單位,但該文物已交由高橋鎮政府全權管理。而高橋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則稱,該文物是由其下屬的高橋老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進行統一管理。
記者輾轉聯系到了上海高橋老街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先生,他表示記者遇到的“管理者”確實是公司委派的管理人員。“昨天暴雨,他們屋子裡進水,今天一早就把衣服拿出來進行晾晒,所以可能看上去有些混亂。”
而對於市級文物單位的建筑竟被用作商鋪的情況,陳先生向記者坦承,事實確實如此。“這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置比較偏遠,存在一定的管理盲區。久而久之,公司委派的‘管理者’私自破牆開店,我們也叮囑他好多次了,他就是不肯搬。”
同時,陳先生告訴記者,目前太平天國烈士墓正處在一個修繕期,在對整個建筑進行修繕后,最晚於年底恢復原貌、對外開放。“希望繼續將高橋古鎮的文化保留、傳承。”陳先生說。
﹝小資料﹞
太平天國烈士墓
太平天國烈士墓是目前市內165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據悉,150多年前太平天國與清政府及英法聯軍曾於高橋進行會戰,戰斗中犧牲的太平軍戰士的尸體都移到屯糧巷(今高橋鎮草高支路附近)。由於尸體來不及埋葬,后來農民們用土掩蓋,堆成一座狹長的墳,當地人都喚作“長墳”。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每到清明節,總有人帶了酒菜來供祭,還要燒錫箔。直到光緒十六年(1890),來的人太多了,官府才下令禁止。此后,土墳有損壞,也沒人敢修,以致雜草叢生,成為荒塚。這片荒塚就是現在太平天國烈士墓的舊址。
解放后,為紀念太平天國定都南京一百周年,上海市文管會於1954年修復太平天國烈士墓,並建立石碑。 1977年,被認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進行重建。
﹝新聞延伸﹞
文物保護單位被租用並不鮮見
盡管國家文物局禁止將文物保護單位以營利為目的進行商業開發,然而,從全國范圍看,被租用的文物保護單位並不少見。今年1月,《法制晚報》報道,近日有網友和媒體爆出北京東城區智珠寺及嵩祝寺兩座文保單位分別變為西餐廳及高檔會所。智珠寺和嵩祝寺均建於清代,目前是北京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兩座古剎經過大型修繕,至今仍未對游客開放,卻接待事先預約的訂餐客戶。據稱,其中一家名為TRB的西餐廳,人均消費最低達400元。北京市文物局稱,確認兩寺廟內部分范圍被用作餐飲場所,古建筑內放置有餐桌,但沒有使用明火,但后續未就此事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作出解釋。
今年1月,《中國青年報》報道,重慶文物保護單位“劉湘公館”變成一家以粵菜和湘菜為主的餐廳,一樓是休閑區,二樓和三樓總共有11個包房,三樓包房裡還設有麻將機等娛樂設施。身著黑色套裙的服務員告訴記者,來這裡消費的客人每客餐費500元,實行配餐制。
相關管理部門回應,去年12月,針對劉湘公館未經批准擅自改變用途,用於開辦豪華餐廳,該區文廣新局發出整改通知,要求立即停止施工,將相關方案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明確要求拿出一定面積結合該處文物歷史背景進行展示。目前,劉湘公館使用單位正按照渝中區文廣新局要求進行整改。而近幾個月,浙江寧波、河南鄭州、安徽合肥等地也被曝有類似現象……
有專家學者建議,我國應該建立起公開透明的文物利用機制,對商業化運營、市場化交易的文物范圍做詳細界定,對具體的開發方式也有原則限制。在進行文物項目審批時,相關的單位和人員都應該參與,如文物部門、環保部門、土地部門、規劃部門、專家團隊,還可以組織百姓參與聽証會。要建立嚴格的認証機制,必須邀請真正懂文保的專家,而不能光請有利於項目進行的專家,既要明晰評審主體,也要明確事后如何責任追究。
﹝新聞背景﹞
上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情況位居全國第一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全國目前不可移動文物的總數為766722處,其中上海4422處。而近現代類不可移動文物上海有3266處,佔總數的73.86%,位居全國第一﹔保存情況“好”或“比較好”的不可移動文物,上海達到46%,超過全國30.34%的平均線,位居全國第一,而晨報也一直在關注上海的文物保護工作。
晨報2013年4月16日A10版刊發《“誠化普善堂舊址”面臨拆遷》。報道指出,位於浙江北路129弄10號的“誠化普善堂”當年曾是一家遠近聞名的慈善機構,2012年公布的上海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中,“誠化普善堂舊址”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
相關人員還稱,誠化普善堂舊址被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之一后,閘北區文物部門對此高度重視,與該地塊開發商取得聯系,並按照相關規定,暫停對該舊址的拆遷施工。“目前,文物部門正組織專家對該舊址進行論証,在論証結果沒有出爐前,絕對不會貿然將其拆除。”
晨報2012年11月19日A12版刊發《落寞沈家祠堂折射文物保護困局》。報道指出,位於嘉定區江橋鎮虯江村,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沈家祠堂曾一度淪為堆放機械零件的廢棄倉庫。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沈家祠堂2009年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2010年升級為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報道刊發時,嘉定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江橋鎮已邀請文保專家對沈家祠堂展開實地考察,為接下來的修繕工作打好基礎。(宋韜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