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歷史文化遺址是為了留存文化記憶,但“錢燒阿房宮”的遺址保護,除了假古董、商業地產的一地雞毛,實在看不出對文化傳承有什麼推動力。
日前,陝西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北京首創集團簽訂合作協議,計劃累計投入380億元再造阿房宮,計劃先建佔地2.3平方公裡的“阿房宮國家遺址公園”,再以此為核心,打造佔地面積12.5平方公裡的“首創阿房宮文化旅游產業基地”。
據了解,在阿房宮遺址附近,本來就有一個佔地1000畝的人造景點——阿房宮景區。但令人遺憾的是,在運營13年之后,這個當初投資兩億元的項目,最終在新的阿房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將開建前被拆除。
不管是拆除還是重建,“再造阿房宮”顯然都“醉翁之意不在酒”。既然是重建,那就應該是在阿房宮原有的形態上進行架構。然而,歷史上的阿房宮究竟長什麼樣,究竟是被燒毀的還是並未建成,這些問題至今仍存爭議。有專家在實地考察后發現,阿房宮遺址沒有任何火燒痕跡,他們推測,幾千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阿房宮根本沒有建完。杜牧所寫《阿房宮賦》裡有關阿房宮的壯美描述,隻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
不過,爭議歸爭議,要真的還原歷史、接近真實,最恰當的方式應是讓遺址保持最天然、最原始的狀態,給后人以時間和空間,以最大程度地接近歷史真相。但是現在,一建再建、拆了又建的阿房宮,恐怕是要斷了人們還原歷史真實的念想了。
當仿造的阿房宮映入眼帘,人們看到的是假古董淹沒真歷史﹔當文化遺址被包裝成休閑、商業、度假項目,周邊地產升值帶動房價翻番,真正應該踐行的遺址文化保護,反而越發虛弱……這或許就是在商業上一直備受推崇的模式——以景區古跡為核心,在外圍開發酒店、商業、文化、地產等相關產業,讓景區帶動其他收益,簡單總結便是“文化+旅游+城市”,這幾乎成為國內許多城市發展旅游經濟的范本。
擺的是文化的面子,要的卻是經濟的裡子。或許,正是在以文化之名炒作概念進而獲利的商業思路下,當地才可以不顧此前阿房宮景區項目經營不善的“前車之鑒”,再斥巨資拆了重建,誓要演繹“錢燒阿房宮”的現代故事。380億元的投資,商業上究竟能不能真正獲利尚難預估,但可以確定的是,周邊的地價和房價一定會隨著投資增長而水漲船高。
“羅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來的,因為這是時間老人和歷史巨人的行為。如果扶起來,修補好,歷史時間隨即消失。誰敢去改動歷史?”對遺址公園化,作家馮驥才認為,一旦文化服從了經濟,以經濟為目的,就必然按照商業規律改造自己,這是對歷史文化的破壞。本來,保護歷史文化遺址是為了留存文化記憶,但現在,“錢燒阿房宮”的遺址保護,除了假古董、商業地產的一地雞毛,實在看不出對文化傳承有什麼推動力。
杜牧寫就《阿房宮賦》,本是為了諷刺唐敬宗大興土木、奢靡誤國。如今,現代人在阿房宮遺址上又搞起建了拆、拆了建,這又算什麼呢?